《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》文殊善化 不擇根機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701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41集

文殊善說法要,不擇地善教化;
地愈卑化法愈廣,不擇根機善逗教,機愈憍得道愈速;
先秉權教用小教,今該回小向大道,故接靈山見釋尊。

昨天說過,智積菩薩向文殊菩薩啟問:「文殊菩薩到海龍宮,所度化的眾生有多少呢?」智積的觀念,「四生」,包括「胎生」、「濕生」、「卵生」,尤其龍的性就是憍慢,既憍且毒;在龍宮,豈能稱作道場呢!龍宮的眾生又怎能接受教法?即便接受教法,應該也不多。所以,智積問道:「其數幾何?」

文殊菩薩本身也是古佛,也在釋迦佛周圍的菩薩群中,被稱作智慧第一。「文殊善說法要」,他的智慧,「不擇地善教化」,無始劫以來,不論在任何一個地方,都能應時、應地、應機去教化眾生。

「地愈卑化法愈廣」,愈是卑劣,人愈難度的地方,才需要文殊菩薩去度化;「不擇根機善逗教」,不只是不擇地,愈不好的根機,正是他要去度化的對象。所以,不論他是小乘的根機,中乘,或者大乘的根機,文殊菩薩都能向他逗教,能夠將之轉惡為善。

「機愈憍得道愈速」,常常聽人家說「大壞也是大好」,有的人是很壞、很惡,要是因緣投合,也能轉惡為善;一旦心念轉過來了,為善與為惡是一樣的強,也是一個大好的人。

「先秉權教用小教」。隨他的根機,用善巧方便為其逗教說法,他們很快速就能接受。聽話了,也能夠相信,所以「今該回小向大道」,應該要讓他們了解真實的道理,就要回小向大乘。

文殊菩薩很有分寸,在這個時候,就把那些已經教化,能夠向法的人,趕緊接引他們來到靈山見世尊。「智積問海宮所化度眾生幾何?」文殊菩薩「答以非口可宣,非心能測」,意即數量很多很多。

在海龍宮的眾生也是可度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只要讓他透徹了解,根機一轉,他們也能相信佛法。數量之多,無法以口回答,也不能用心去推測到底有多少。如佛的智慧,佛的境界,是「離於語言能數測」。佛陀的覺悟是與天體合一,天地之間一切的道理,佛陀全都透徹了,絕非語言能夠講出的數量,也不是我們凡夫的心智能夠將它測量出來,就是「不墮數量,唯事理合證乃能知」。

其實,道理是看不到,無形,無體相,唯有用事和理來合會。憍慢與數字能信或不能信,要如何去揣測?事項和道理會合,就能夠證明。眾生皆有佛性,只要適切的方法、和因緣匯聚,事和相會合起來,就是道理。

智積菩薩的意,就是「龍宮卑濕」,海底龍宮,就是龍王所居住的地方,為一般水族所不能住。以菩薩的境界,就是「非說法處之地」,不是講法的地方。尤其龍性憍慢,絕非載道器,所以「其被化者恐難能受教多」,就是能夠受教的也應該不多。

「文殊智德難測」,文殊菩薩,已是古來佛了,又是七佛之師,如釋迦佛一樣,智德難測。既是成佛再來,「廣益涉海行化」,他能夠去到任何地方、任何境界去度化眾生;當然,也能夠去到海裡。「菩薩無數,清淨無染,如淨蓮花」,這些受到教化,轉惡為善,發大菩薩心的人,很快就會浮現出來。

因為人人本具真如,所以「覺性慧海湧出,性秉乘智德因行」,能夠這麼快就受到教化,一定有因緣,是秉乘著智德因行,也是六度萬行;過去的因緣成熟,經過文殊教化,而有這個智德因行。

要成佛以前,一定要經過「六度」,「六度比山高海深」,比山更高,比海更深。「須彌山難比其高」,在我們地球上,須彌山是諸山之王,世界上沒有一座山比它更高,卻是須彌山也不比六度更高。菩薩道是六度萬行,比山高,比海深。

「毫芒妙諦納乾坤」。道理是看不到,但是,天地乾坤之間,都有這個細如毫芒的道理存在。「理事合會度眾生」,用道理、用事會合起來度眾生。

我們學佛,能讓我們很歡喜,了解道理是包天蓋地,毫芒有乾坤,就是佛陀所覺悟到的覺性。我們發心行菩薩道,人群中的道理很深,我們一定要向前精進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