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》文殊慧海 所度無量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7011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42集

意謂善說法者,不擇地而善度,化眾生不擇其機。
地愈卑微愈細心,耕耘法化愈廣,應機宜播善種;
機愈憍恃教愈慎,教化摧倒憍慢山。

蒙化眾剎時集證,先秉受教化得度,
但先設權談苦集,皆令體解滅道法;
今悉住大乘空義,文殊智德慧海行,
乘蓮華住虛空中,所度化若斯無量。

「如是我聞」,經典是這樣說,聽入心,刻在心版上,了解與人、事、物會合起來,又在人群中,將內心理解的法再說出去。這是吸收法之後,經過消化,自己的身心有法,再說出去,叫做「善說法者」。

法若入心,永植在心,培養這個德在我們的身行裡,「不擇地而善度」,則任何一個地方,即便語言不通,也能用法去度化眾生。

學佛就要相信法,發大心、立大願,起於行動,入人群中去,用無私的愛身心奉獻去付出。任何地方的眾生,在他最需要的時候,你能夠去付出,自然他的心就能合你的心;你說的話,他會用心接受,接受你的教化。

「化眾生不擇其機」,要化度眾生,不論他的年齡若干、根機如何,總有辦法去感化他,又能夠讓人親近。「地愈卑微愈細心」,環境愈不好的地方,能用心讓大家做得很歡喜,又很有趣。

「耕耘法化愈廣」,只要你心中有法,你做事情的範圍就愈廣。世間本來就是菩薩所要耕耘的土地,眾生的心地也是菩薩所要感化的對象,任何國家,任何地方,他們都做得到,故說「耕耘法化愈廣」。

文殊菩薩的智慧,他能「應機宜播善種」,任何地方、任何根機,他都能將法度入他們的心去。「機愈憍恃教愈慎」,根機愈驕傲,要施教的方法愈要謹慎細微;不然稍一不慎,不只度不到,讓他反抗起來也會傷人。這種憍恃,說話就要很謹慎。

「教化摧倒憍慢山」,只要知道方法,再多麼貢高、憍慢,也能將它摧滅掉,這就是善說法者。他自己有修行,內心誠正信實,外行慈悲喜捨,內心有修德,外行有德相,自然就能夠感化眾生。

智積菩薩和文殊菩薩,一個有點懷疑,一個很有信心;用講的講不完,聽的無法很體會,在剎那間,受教化的眾生集眾來證明,這就是「先秉受教化得度」。這個「先秉」,就是很久以來就已經秉受這樣的教化,已經得度了。

文殊菩薩教化眾生,也和佛陀一樣談「苦集滅道」,要度這些根機,就是「先設權談苦集,皆令體解滅道法」。先「苦」,就因為「集」來無明、煩惱、塵沙惑,造業受苦報,要如何「滅」掉這個「苦」?要「滅」這些罪業,就得趕緊修行於「道」。小乘法,大家全都體會了,去除無明,現在已經回小向大,「今悉住大乘空義」。

所以「文殊智德慧海行」,文殊的智慧、德行,好像大海這麼寬闊;譬如入海龍宮去度眾生,折伏眾生的憍慢幢。「乘蓮華住虛空中」,無數菩薩乘千葉蓮花從海上湧出,住在虛空中。這表示文殊菩薩所度化的眾生有這麼多,「所度化若斯無量」。

我們要用心體會大乘法,「根本智、無差別智」,既不依於心,也不托外緣,已經到達頂巔,就是平等最高的法;六道四生的眾生統統平等,沒有分別,所以無處不度,無機不化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