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》文殊智德 常宣法華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7012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43集

至人慧無量,化海眾無數,
惟為順聖教,隨自語意說;
或隨他語意說,
或隨自他語意,
分別說真實相,
方便說三乘法。

說法,必定要有方法。「至人」,就是智慧無上至高的人,就如文殊菩薩在化度眾生。他本身也是過去的「龍種上尊王佛」,是已成佛的古來佛,發願要來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,他智慧無量,是至高無上的智慧人。

佛法能含賅宇宙萬物,何況大海!大海中的魚蝦水族,類別很多,名稱是算不完。文殊菩薩在娑婆世界度化眾生,大海中的眾生也一樣去度化,「化海眾無數」,這是文殊菩薩。

海中的眾生無量數,不同習性、根機,要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呢?「惟為順聖教」,無始以來,聖教就是不生不滅的真理,只是久來的記憶就會消退掉。這時候,已是因緣成熟的智慧人,要來度眾生,也要隨順聖教,「如是我聞」;「過去佛是這樣教法,大覺者的聖教,我來說給大家聽。」這就是隨順聖教。

這個聖教也有「隨自語意說」。智慧人就像文殊菩薩,已經覺悟了,要將他內心的法,他所覺悟之後的智慧,隨自語意來說法度眾生。

釋迦牟尼佛是這樣,文殊菩薩也是如此,直接跟你說,你聽不懂,就要看你的根機,你好樂什麼法?因此,佛陀才會設權教,隨眾生不同的根機開方便門,設三乘法,從剖析眾生源頭的煩惱開始,隨順他的情況作分析,這就是「隨他語意」。

或者是「隨自他語意」,也就是隨我自己要講的話,眾生的根機也差不多能夠接受。這是用自己的智慧,隨眾生的能力、根力,慢慢陪伴,接引到正確的方向,這就是「隨自他語意」。

所以,有這三種方法,「分別說真實相」,依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分別循循善誘,最終的目標就是真實相,真實法的道理。至於過程,就是「方便說三乘法」。

「至人慧無量,化海眾無數,惟露聖悲智」。就是露出了聖人的悲智。諸佛菩薩就是秉慈,用這個慈心來運智;菩薩若沒有慈悲,他不會再來人間度眾生,要度眾生,就因為那念慈悲心,要運用智慧。

文殊菩薩也是悲智雙運。「分別說其意」,自語意、他語意、自他語意來分別,去為眾生應機逗教。「說教義明顯」,這個教義絕不含糊,一段一段分分明明,讓他能歡喜接受。

「經蘊含化儀」,講經說法,所有教育、禮節、儀軌都含在其中。「為宿世緣熟」,過去生有結下很深的緣,一點化就清楚了解了。緣深的,不論怎麼教育,他都歡喜接受,緊緊跟隨,永遠不會分離;若是緣淺的,結緣一段時間後,無緣就違悖,或者離開了;因此我們要與人結好緣。

「上根之流,一時頓說」,能夠說「性相理事」,人人本具真如佛性,道理和事相能夠會合,完全了解了,這就是教育。所以,法身菩薩,古來佛,現在的菩薩,智慧與佛同等,「慈悲等觀」,就是文殊菩薩助釋迦佛教化。

佛陀在陸地上教化眾生,文殊菩薩就到海中龍宮去度化接引,一旦因緣成熟,同樣接引到靈鷲山來,這是佛佛道同。諸佛合和互協,廣度眾生,很感動人啊!所以,我們要敬重聖教,受教奉行。

小乘方便法,是入門的過程,真實的寶藏打開這一層,就是真實法。釋迦佛現在要將《法華經》的道理讓大家知道,文殊菩薩,古來佛,就到龍宮去,非道場,也能成為說法度眾的道場。

這表示世間無難事,任何地方都能聞法、說法,無處不能說,無機不能度,但要問我們自己是否具足悲智?慈悲心若足夠,自然我們就能運用智慧去度化眾生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