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》利根勤修 一生頓證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7012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46集
罄筆難書盡,千佛之智德,
甚深難測量,實深難思議;
盡性相隱微,是宗旨微妙,
諸佛智慧,甚深微妙無量。

衍生一義無盡,成就甚深未曾有法。
隨宜所說,意趣難解,總持實相中道之理;
群經莫及此經,微密甚深難思,
若人依此勤修,一生可得頓證。

闡揚一實乘法中道之理,無有虛妄顛倒;若聖若凡,六道四生,性本不二,名一實諦。

用盡世間所有筆墨,渲染鋪陳出的文字,也寫不盡千佛的智德;因為千佛的智德甚深難測,且又難思議!以我們一般凡夫的思惟要來議論,還是討論不完,實在是很深,叫做「實深難思議」。

「盡性相隱微,是宗旨微妙」,盡這個性,佛性人人本具,但是佛陀清淨的性就是隱藏著。佛完全將一切如來的性相全部施教給眾生,但是我們凡夫要去探討佛法的宗旨,還是一樣非常幽深、綿密,這是很微妙。

總之,僅僅在文字相要去探討佛的真如本性,愈論愈多,感覺是這麼的隱密,要如何用筆墨去形容呢?這麼微妙的宗旨,要如何去探討、思議呢?

所以,我們要去身體力行,這就是「諸佛智慧甚深微妙無量」,他是累生累世,身體力行去體會、做出來的。內修性、外行德,自己若沒有身體力行,也就無法體會這個「德」。

「衍生一義無盡」,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,人人本性的真如,愈說愈多,永遠也說不盡。「衍生」,就是一直湧現出來。「一義」,僅僅一個道理,就能分析出很多事情,怎麼也說不完。

「成就甚深未曾有,法隨宜所說,意趣難解」,說得再多,這個道理只在一項「總持門」,就是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。這是佛法的重點,我們可以入這個門,了解這個善法,可以庇蔭天下眾生。但是隨著不同的人生,隨宜說法,隨其根機說法。

同樣道理,我們要「總持實相中道之理」,中道通徹的道理,天下都一樣。大乘中道的道理就在《法華經》,是諸經之王,「中道之理,群經莫及」,是「微密甚深難思」,這部經真是微密、甚深,難思議。

「若人依此勤修,一生可得頓證」,這豈是容易的?智積菩薩的懷疑也在此。文殊菩薩在海龍宮教化,一個八歲的龍王女,就有辦法了解嗎?這不僅是智積菩薩的疑問,也是我們眾生的疑問。

「一實乘法中道之理,無有虛妄顛倒」,佛法是甚深、甚深,真實甚深,我們要很用心體會。《無量義經》就說,毫芒有乾坤,很深的道理,不能讓我們有虛妄顛倒亂想,就要好好地為我們糾正,讓我們了解道理。

「若聖若凡,六道四生,性本不二,名一實諦」,或是諸佛菩薩等聖人,或是我們人間凡夫,或者是「六道」、「四生」,凡是有生命的,這個性本不二,根本都是一樣。這是佛陀的智慧;不同的生命,形體也各自不同,但都有他的靈性存在。

文殊菩薩把握時間,將過去在海龍宮的教化,與智積菩薩分享,龍王女才八歲,她的智慧利根,善知眾生諸根行業,不同眾生的根機,所行造的善惡業,已得到陀羅尼,也就是佛法的總持門,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,所以她的心很清淨而單純,這就是龍女所得的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