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》以信為本 具德速證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701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47集

慈悲濟物,仁讓克己復禮為仁,
和則處物不違諦理,堪為典範;
有此妙行立地成佛,得至菩提,
此中於剎那頃,明具德速證之。

慈悲濟物,仁讓克己復禮就是仁。「仁者,人也」,做人不能離開這個「仁」字,人和愛的心一定要會合。我們對人要「讓」,寧可克己,都不要去虧損他人,這是我們做人的根本禮節。要學會謙讓,這就是禮,「復禮為仁」,對人有謙讓;我們懂得退一步,守禮節,這就是仁人,人應有的仁德。所以「仁者,人也」,這是我們做人的基礎。

「和」,人與人之間要和。道理、世界、人類都要調和,事與理才能會合起來。天下要能平安,同樣要四大調和;我們求身體健康,同樣也要四大調和。這個「和」字,是多麼重要啊!

「和則處物不違諦理」,人、物之間,人與人之間,人與動物之間,人和這個世間道理都沒有違背,這就是諦理,若如此,就「堪為典範」。我們要做人的「典範」,一般人說的「模範」,就是要依教奉行,順道理而行道,自然就是人間的典範。

「有此妙行立地成佛」,這個「妙行」就是「六度萬行」,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行菩薩道必定要具足這六度。收攝過來,就是六種方法;展開呢,則是萬萬種方法,能去適應眾生各自不同的習性、文化,各不相同的人類、種族、宗教等等。

「六度萬行」,這種的「行」,含著無量數的甚深微妙法,以適應無量數的眾生。眾生很多很多的習氣,我們就要用無量微密的方法去接近他,這叫做「妙行」。菩薩的因行、妙行,一直累積到因緣成熟,「立地成佛,得至菩提」。

「於剎那頃」,因緣都已經成熟了,在真正綿密的道理中,「此中於剎那頃明具德,速證之」,自然在剎那間就能通達明了,具足德行,很快速的時間就能證得。

總而言之,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增長一切諸善法」。佛陀很誠懇地跟我們說,成佛要從信入,從慈善門攝受,再總持一切法,持一切善,累生世都要投入芸芸眾生中,我們要相信佛陀所說法。

「除滅一切諸疑惑」,不要再有疑了。「示現開發無上道」,我們要相信宇宙、地球間的道理,才能了解一切諸法;還要將我們的煩惱去除,沒有疑惑了,才能「示現開發無上道」,很多道理才能發現出來。

「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」,就是「以信為本」。我們必定要用信心,才能清楚了解人間法、出世間法,天地宇宙萬物的法;無邊的法,我們誓願學,就一定要信。從老實修行開始,「一信一切信,一斷一切斷,一修一切修」,不忘初心,這是我們學佛最重要的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