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12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39集
聖人動靜隨機化物,顯教利生。
今借龍宮所化之事,顯實性海本覺之理,
故從海宮而來合會,文殊具大智,豈能以凡情測度?
「聖人動靜隨機」,他的一舉一動,都是隨順眾生根機。五濁惡世,眾生剛強啊!釋迦牟尼佛要在這五濁惡世度化眾生,談何容易?就要有很多聖者,一起來協助。就如釋迦牟尼佛因緣成熟,現相成佛,有過去的龍種上尊王佛,現在的文殊菩薩;以及過去的正法明如來,現在的觀音菩薩,一起來助道場。
聖人一動一靜,都是隨根機而來人間度化眾生,「化物」,就是隨眾生的類型來教育。佛陀說,任何類型的眾生,都具有佛性;所以人物、動物、植物等等,無不都有充分的道理存在。佛陀來人間講說一切道理,讓大家懂得疼惜一切萬物。
「化物顯教利生」,大樹、小草,無不都有它充足的道理存在。這就是佛陀來人間度化眾生,教育我們認識一切,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這是佛陀的大智慧。但僅僅釋迦牟尼佛的力量還是不夠,需要周圍的菩薩來協助。
佛陀慈悲,擔心有的人讀到這一品,心中會起疑、不信,就會有毀謗。所以,藉著文殊菩薩的智慧,他要來揭示:提婆達多為什麼能得佛授這麼大的記。特別提起他是從龍宮來。
佛陀講《法華經》〈序品〉後,再也沒有聽到文殊菩薩的事蹟,原來是去到娑婆世界的海龍王宮。可見,文殊菩薩同樣是在娑婆世界度化眾生,去來自在,隨眾生的因緣、根機去化度,故說聖人動靜,隨機去化物。
現在,佛陀要解開眾生疑惑的時候,文殊菩薩就從海龍宮浮現出來,重新回到靈山會,這就是「借龍宮所化之事,顯實性海」。文殊菩薩會從龍宮來,是要解開大家的疑惑,故在此際及時出現。
「顯實性海本覺之理,故從海宮而來合會」。道理人人本具,古佛來了,釋迦牟尼佛分身集會,善惡在這個地方顯現出來,惡人也能成佛的道理。因為有的人就是無法了解本覺之理,所以文殊菩薩從海中龍宮帶來靈山會中。
「文殊具大智」,文殊具大智慧,「豈是能以凡情測度」呢?我們凡夫有限的智慧,無法測度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慧。因為文殊師利菩薩在遠古以前就已成佛,且教導過八位王子,各個也都成佛了,現在再來助釋迦佛的道場,所以他不是普通的菩薩。
跡就是事,文殊菩薩也是與釋迦牟尼佛同來人間度眾生,度人、講法,也是有事、有相,這叫做跡門,也叫做方便。「文殊智積顯妙諦」,這兩位菩薩在道場中正要顯出最微妙的道理出來,兩尊菩薩要會面對答,大乘真理將要顯現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