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》佛託文殊 以留多寶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122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38集

佛陀秉慧運慈,開權實門顯相,以事示理意訖;
然跡本門未彰,故託文殊以留多寶佛與智積。
釋尊之縝密意,非菩薩之所知。

佛陀用他的大智慧來運慈悲力,悲智要雙運,這是釋迦牟尼佛的用心。《法華經》已經開權顯實,在〈提婆達多品〉,讓大家更清楚開權顯實的真實相。所以,在這一品以事示理,用提婆達多品來表達那麼深奧的道理,要讓人人能夠透徹了解,事理圓融,並不容易。

佛陀的心意,是要讓大家了解:人生難免苦樂參半,善惡雜揉,不論善惡,人人皆有真如本性。在《本生經》,佛陀常常將佛與弟子間的因緣果報,以及佛的本生因緣,以譬喻來顯理。

人,有善有惡。善人當中,有時也是滿心煩惱,很多很想不開的事情。有的人雖然做很多好事,但是還有部分貪著,同樣在造業,這就是善惡雜揉。阿修羅雖然有修福業,卻是無明習氣一直累積,貪、瞋、癡依舊;不過,他也會做善事,也很願意去付出,只是脾氣很壞,就是習性難除。

〈提婆達多品〉在大乘法中是以事顯理,這是開跡門,就是開權顯實。跡門一開,讓大家看得到、聽得到、摸得到,尤其大家也都認識提婆達多啊!提婆達多犯下三大逆罪,活生生陷入地底。現在佛陀為他授記,正顯示佛陀慈悲等觀,顯示惡人也有善的一面,他也有真如本性。這就是善惡分明,因果絲毫不差,佛要讓我們透徹了解「跡門」。「跡門」,就是以事顯理。

<提婆逹多品>說到這裡,智積菩薩提醒多寶佛,應該回去了。佛陀覺得「本門未彰」,「本門」就是理。跡,雖然顯示出來了,但是其中道理還不很透徹清楚,智積菩薩就想要回去了。因此,釋迦牟尼知道文殊菩薩將要回來了,用文殊菩薩要回來的因緣挽留智積菩薩。

從〈序品〉與〈方便品〉之後,文殊菩薩就離開了,他並不在場。不過此時,文殊菩薩已在回來的路途中。釋迦佛的心很細膩,考慮也很周詳,道理要讓大家更清楚,就要藉文殊菩薩留著多寶佛。

〈化城喻品〉,大通智勝佛還未出家前有十六王子,十六王子排行第一的叫做智積。現在這位智積菩薩就隨著多寶佛來到娑婆世界,在法華會座中,文殊菩薩將要回來了,佛陀就借重這兩位菩薩來對唱,講說大乘法的真理,就是論女人成佛的事情。海龍王的女兒,七歲的龍女,竟然可以受文殊菩薩教化,來到法會上聽法。這是再接下來的經文,應該是很精彩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