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》聞經信行 生三善處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122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 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36集

聞經信行,不墮三途而生三善處,
如蓮華化生淨無染垢,信實無疑,
信解妙法華經諦理,即真如平等,
悟大乘一實平等,生佛無怨親想。

我們聽經要有信、願、行。聽經,若不能起信心,又怎會發願呢?若沒有發願,又怎能身體力行?若沒有信,就無法受法。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,能培養我們的諸善根,因此,我們要有信,有信才能立願,立願才能身體力行。

信、願、行,我們一定走在善的道路,也就是菩薩道,絕對不會墮落三途惡道去。一般人聽法,相信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自然「生三善處」。

我們若很用功在修行,煩惱去除,無明障礙消除,若如此,心中無染著,自然「如蓮華化生」。化生在蓮花,這是譬喻我們的心淨無染垢,即使在五濁惡世人群中,我們的心還是自清淨。若能如此,就是「信實無疑」。

我們要「信解妙法華經諦理,即真如平等」。佛陀講過很多部經典,最精粹微妙的法,就在《法華經》。《妙法華經》的諦理就是真如平等,不只是佛、眾生有真如本性,山河大地皆有情,天地萬物也都有它的真如道理存在。

〈提婆達多品〉這一品,我們要特別用心,才能悟出「大乘一實平等」。心、佛、眾生,都是平等,所以「生佛無怨親想」。要對誰有怨呢?生命不斷在輪迴,今生的仇人,說不定過去生中是你至親所愛的人;今生你所愛的人,說不定來生成為你最怨的仇人,也未可知。

我們對人不要有怨親想。既然修行學佛,煩惱無明都要儘量去除,愛恨情仇都要弭平滅盡。對任何人都沒有成見,要與人人結好緣。

我們對人沒有成見,不過做事要有方法。我們要知道,如何修行才能悟出大乘一實平等的理?這就要很有修養的真修行者,用心去體會人性,體會事物道理,才能平等看待大乘一實的道理。

當然,這要很超越、很有智慧,就像佛一樣。佛看待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愛,是真誠的愛。既然是真誠的愛,這念心就如虛空一樣,能包容一切眾生,這才是真正的大愛,自然就沒有怨親想。

就如〈提婆達多品〉這一品,實在很難理解,也很難體會。「以經中得佛記者,皆是隨順佛教行」,過去很多品中,能得佛授記的人都是隨順佛學,佛陀怎麼教育,他就隨順佛陀的教育,身體力行,所以佛陀為他們授記。

「而提婆常違佛教,於教團中破和合,更亦得佛授大記」,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違背佛陀的教育,又在教團中破和合眾,背叛佛的教團,生陷地獄時,佛陀還為提婆達多授大記,這個道理很難讓人通透理解。

「顯大乘妙法精髓」,佛為提婆達多授記,就是顯大乘妙法的精髓。我們若能體會、深信大乘佛教的道理,了解大乘法如虛空法界包容一切,也包括一切有情眾生,與無情的山河大地;我們若能體會佛心,大乘佛法就無疑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