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121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30集
由佛十力之智,內外明了決定,
於大眾中凡有所說,則無恐懼。
心輕安無所畏,漏盡者惑業盡,
說盡苦道無畏,身心法樂自在。
「由佛十力之智」,是「內外明了決定」,此所以我們凡夫需要修行。佛陀具足十力之智,他內外明了決定,我們凡夫與佛相比,宛如粒沙比之於須彌山,差距如此之遙遠。佛陀一直跟我們說,人人本具佛性;希望人人不要看輕自己,要相信自己與佛同等佛性。只是我們要用耐心、長久心、恆常心,了解之後,就要立願身體力行,不只一生一世,是生生世世。
佛陀「十力之智內外明了決定」,尤其「於大眾中凡有所說,則無恐懼」。表示佛很有信心,他所說的法都是真實不虛,我們要相信佛,才有辦法相信自己。佛陀於大眾中所說法,無恐懼,這叫做信,堅定的自信;而我們要有堅定的信仰,相信佛所說。
我們的心很輕安,無所畏。心輕安,就沒有煩惱在心裡,因為所說一切的法都無恐畏,言之有理,全都有道理在,當然對自己說法很有信心。法講完了,「心輕安無所畏」,將道理說出去讓大家知道,之後會很歡喜。
因為佛陀是漏盡者,是一位漏盡、無煩惱的人,心沒有無明、煩惱,也都沒有塵沙惑了,所以「漏盡者惑業盡」,再無這些煩惱。
「說盡苦道無畏」,人間苦啊!佛陀成佛後,向世間人講法,第一項就是講苦。苦啊!人生苦難偏多,這是人人脫不了的苦;何況大自然的法則,人人都無法逃避,真是苦啊!人間的苦,真的是很多,佛陀說法第一句就是苦,我們應該要相信。
「身心法樂自在」,人間是苦,但是佛證悟之後,他已經脫離一切苦,無明煩惱、塵沙惑都完全去除,所以他身心法樂自在。我們也應該學習佛陀,對人人感恩、事事感恩,這知識所知、所懂的,我們都要感恩。
佛陀之前提及「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」。提婆達多,也是他的善知識,雖然每次都給他惡逆的課題,生生世世的因緣很多,但是佛陀就是要修行,絕對不會被他考倒,半途而廢,他還是感恩。
「令我具足六波羅密」。就因為有提婆達多這位善知識,釋迦牟尼佛才能滿足六波羅密,世間人與人都是相對待,環境亦然。所以,具足六波羅密,同時完成慈悲喜捨,「十度」法都完備了,才能夠得到「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」,莊嚴的形態,「紫磨金色」。會有這麼莊嚴的福德智慧,就因為有這樣的善知識,才淬煉出他這一股力量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