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》為眾求法 終致成佛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121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28集

為欲滿足六度,菩薩因行精勤,
先立願後持行,願行相資兩足。
先以因緣法示教,次以六度因行法;
如教持行滿足,方成菩提佛道。

「為欲滿足六度,菩薩因行精勤」。這幾天,一再提起滿足六波羅密,就是過去無量劫前,釋迦牟尼佛身為國王修行的過程。為什麼會想要求法呢?他的心清楚明白,唯有天地之間永不磨滅的妙法,才是他真正想要追求的。

所以,他要去追求真正能體會、覺悟的道,叫做滿足六波羅密,也叫做六度,這就是「菩薩因行精進」。菩薩因行精進是與生俱來,過去生的過去生,無量塵點劫以前,他發心立願開始,從來不曾須臾或忘,生生世世修行在六度中。

所以〈提婆達多品〉這一品最重要的,就是修行那念初發心,那個願、行的記憶不能忘記或磨滅掉;滿足六波羅密,菩薩因行精勤。所以,我們修行,應該「先立願後持行,願行相資兩足」。

修行,要先從內心起一個念頭──我立志要修行。就是好好地發心立願,決定後身體力行。若只有發願,不能身體力行,這是空願。有願無行,菩薩道不成;有行無願,菩薩道不久長。

因此,願與行要相資會合,互相幫助,行來幫助完成的願,願來完成我們身體力行的方向,故說「願行相資兩足」。兩足,兩隻腳要平行,向前前進才走得遠。

「先以因緣法示教」,佛陀來人間用因緣法來教育我們。那個時代很多的矛盾,他要去探討體會,要去滿足六波羅密。唯有自己能了解,才能讓普天下有一個清楚的方向去追求。

「次以六度因行法」。要讓大家知道人間苦諦,苦的道理是從過去生中不斷累積來的緣所匯集的。我們了解,就要發心修行。修行過程要度盡一切煩惱,入人群中去。這個心念如果打開了,自然我們就進步到六波羅密。

依此次序教育,我們就按照這個教法來持行。在任何環境,都不要忘了我們修行最初的那念心,就是自度、度他,求大法,以成就救度眾生的願力。「方成菩提佛道」,才能成菩提佛道。

「行圓滿」,行要圓滿,就要「聽聞正法,依法修行」,要生生世世,「復能為他如法演說」,不只自己修行,還要為他人如法講說,這自利利他之行要圓滿。

再者「果圓滿」,就是「由六道行因滿」,不只說法而已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這些都要具足。不論我們出生在人道,或者其他道,都不要忘記「六度行」。「六度行」就是六波羅密行,我們的行因要滿足,才能趣向佛果圓滿。

「復能引發一切梵行」,用種種方法,讓我們懂得身心要清淨,不要有貪著、污染,我們的身行也要如此。我們身心清淨,心無污染,身無錯誤,叫做梵行。

「令得滿足,是名師圓滿」。修行,要從我們的心,從我們的願去身體力行,自度,還要度他,我們必定要學法。學法,一定要有師父,這三項都要具足圓滿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