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121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27集
眾生根性不同,入道有異,
一逆一順,弘道化人益物,
為道求師切,有師資和諧,
甚希世之遇,正行因受果。
不違師意願,道從順師教,
必言聽事遵,堪忍無怨尤,
捨身滋慧命,為求大乘法,
無上妙法華,如蓮出污泥。
眾生根性不同,所以入道有異。眾生的習氣,千千萬萬種,我們的根機、根性都不同。雖然已經向道入門了,但是各人的根性、習性有異,即便我們一個小小的道場,也會有的人習氣很不好,有的人很單純,所以有逆、有順。
有的人覺得這個環境順意,法能夠入心,「弘道化人益物」。在僧團裡修行,一舉手、一動舌,都能接引人,讓人感覺修行能夠少欲知足,這樣的環境很快樂;尤其了解人間一切無常、苦難偏多,修行者不只獨善其身,還能兼利他人。
「為道求師切」。求師修行,安身的是建築物,安心的是法。就如國王求道、求師的心很懇切,貼出告示招募師父。招來一位有修行的仙人,願意傳他的法。「師資和諧」,老師要求很多,卻還未給他法,但是國王很甘願付出。在這樣的空間、時間,師父與弟子之間,他能忍受粗弊的修行環境,忍受仙人的驅使、折磨。
「甚希世之遇,正行因受果」,原來這叫做修行。所以他正在行因,就是要行菩薩道,滿足行六波羅密。他堪得忍耐,專心一意求道,在不知不覺中,已經在道中了,定、禪,這念專心就到定力、智慧,這就是修行者的境界。
佛陀要讓我們知道,眾生根機不同,有的不堪長久時間在這樣的環境。儘管各人的生活、習氣不同,我們卻可以在不同的習氣中,互相磨練,心能夠不受動搖,這是不知不覺中也在修行。
入道修行,不論逆、順,我們做到真實修行,在聞法聽道的軌道上守規戒,不知不覺中,人在做,眾人在看,受人心服、受人讚歎,這也是「弘法化人益物」,也能度人。
「不違師意願,道從順師教」,國王隨師父行道,師父怎麼教,他就怎麼接受。「必言聽事遵」,師父所說的話,他一定聽從;要他做的事,他一定尊敬順從。「堪忍無怨尤」,他必定要堪忍,無怨無尤。「捨身滋慧命」,將他的身體捨出來為這位仙人付出。其實,這也是滋養他的慧命。
「為求大乘法」,就只為求法。「無上妙法華,如蓮出污泥」,雖然他日日操勞作務,很低微的生活,卻是像已入這個妙法華,如蓮出污泥一樣。其實,這是逆增上緣,懂得修行的人,即使這樣折磨他,他心生感恩,無怨無尤,付出只為了滋養慧命。受環境折磨,才能練出菩薩的行因,磨出我們的毅力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