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》感應道交 希世之遇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120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24集

宿世因緣自然,會合感應道交。
非此王,則仙人無以取之為友;
非仙人,則此王無以尊之為師。
王正求師仙人即來,希世之遇。

是國王長遠劫來求大乘法,始於今日,感應道交,故云忽於此間,會遇見之。

一切都是因緣,國王「四方求法」,他「擊鼓宣令」,貼出告示求師,求有人能為他的老師,引導入妙法。雖然貴為國王,卻是不戀著國家、名位,也不戀著財富;生命離不開自然法則,有限量的生命,他所要追求的就是無限量的慧命。

慧命要從大乘妙法來成長,有了慧命,才能為天下眾生解決很多苦難;因此,為己為人,他期待能得到妙法,所以貼出告示,四方求法,有誰能為他說大乘法?只要有人願意傳教,國王願意將他的身心奉獻出來,這是求法真切的心。

並非要求就能得,要看有沒有因緣。「宿世因緣自然,會合感應道交」,也就是「非此王,則仙人無以取之為友」,亦師亦友,這位仙人知道自己有這樣的本領,自信十足,他有妙法可傳。

「非此王,則仙人無以取之為友」,這位仙人在選擇弟子,除非國王,都不是他所要的對象;但是「非仙人,則此王無以尊之為師」。國王所要選擇的老師,對妙法要很有自信,才是他所要找尋的對象。

這位國王求大法的心很迫切,「王正求師,仙人即來」,條件適合這位仙人,他就來了,這就是因緣。「希世之遇」,堂堂一位國王,他所要追求的不是名利、財富,而是大乘妙法。這樣的國王在世間非常稀有,是人中之尊,他不受世樂所誘惑,他的心志就是要求大乘法,是世所稀有。

「是國王長遠劫來求大乘法」,不是今生此世而已,是很長遠劫的時間,生生世世都沒有忘失要求大法。而大法,不是一生一世就能成就,要有很多因緣,還要身體力行「六波羅密」,要入人群中歷練過,體會後真正去付出。

布施包括身外、身內,甚至生命,他都願意付出。還要防非止惡,心沒有貪戀,一切都願意捨,願意持戒。他願意為奴、為婢,任勞任怨,哪怕是頭目髓腦,他也願意付出,這是捨身命,也是修忍辱行。為人奴俾,這就是精進,為求法而精進。證明累劫以來,那個專心求法的定力,沒有漏失掉,這就是智慧。

「始於今日」,從開始一直到現在,「感應道交」;現在身為國王,要求師,仙人就來了,這不就是感應道交嗎?「故云忽於此間,會遇見之」。在這個時候相遇了,一個要求法,一個有法可給,但是開出條件,這是彼此之間感應道交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