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339集 佛今決定說大乘

0觀看次
A- A+

主講:證嚴上人
時間:二○一二年十月十六日晨語開示

(圖卡:釋德宛)

把握當下剎那間
莫讓毫間漏失過
一瞬念間定聖凡
即今當正是其時

我們要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。這個剎那,就是每個時間的當下,無論是千年、萬年,或是分秒的當下,都在剎那間。每一個剎那、分秒,都能好好把握,就叫做「把握當下」。聽法就瞭解,那是過去的當下有用心,能把握住那個剎那,聽法很快就能瞭解、受用。原來永恆的剎那,便是分秒的當下,我們要不斷精進。

「莫讓毫間漏失過」,不要讓微細如毫釐的時間流失,古人說「寸金難買寸光陰」。「一瞬念間定聖凡」,這個瞬間,就是眼睛眨一下的時間,或心轉一個念的時間,比喻時間飛逝之迅速。當下這念心若不漏失,這念心能「定聖凡」。

我們起一念心──我發心立願學佛,一定佛要入心,法在行中。這念間就是「定聖」;如若漏失掉了,就永遠都是凡夫。一瞬念間,我們若下定決心,要向聖道學習精進,立願學佛,讓佛入心,法在行中,那就是聖人。

然而「發心容易,恆心難」,瞬間那一正念,沒有好好把握,我們就永遠都是凡夫。凡夫事事都是鈍根,無法瞭解大自然界的天地萬物,甚至人間有為法之事也無法瞭解。

「有為法」──一切有作為的法,都無法瞭解,何況天地宇宙大自然界之法?,我們必定要用心「把握當下剎那間」,不讓正念漏失。立願學佛修行,更要好好把握正念,不可讓戒、定、慧──三無漏學漏失掉。真正的修行者珍惜光陰,得一法就能拳拳服膺,好好把握,這妙法就可永存於心。

每一段時間都很有價值,每一個當下──時間、空間,人、物、境界等,都充滿了妙法。儘管佛陀覺悟的當下,就要與大家分享他的心靈境界;可惜凡夫都不知不解,佛陀只好心懷妙法,一等就是四十多年。

「即今當正是其時」,此時正是,當下就是。「即今」,任何時間,只要我們能得到善法之時,當下即是好時機。

◎不忍驚動親子鳥,入定三月

佛陀在世時,說了一則佛尚未出世之前的故事。因為印度是一個多種宗教的國家,有婆羅門等九十六種外道修行者。修行方法千差萬別,有的修行者殷勤精進,有的修行方向偏差。有一位叫做尚闍利的修行者,他把握時間用功打坐,期待能進入真正寧靜的境界。有一天,他離開家門,去到山上,找到一處很寧靜的地方坐下來,旋即進入冥想的境界。

這位修行者沒有時間整理儀容,頭髮、鬍鬚都很長,為了方便,他就將頭髮整個盤在頭頂上。當他進入冥想時,在空中飛翔的一隻母鳥,急著尋找適合築巢的大樹,看到那裡好像有一個鳥巢,就停在那個「鳥巢」下蛋。

母鳥生了蛋,接著安然自在地孵蛋,有時還得飛出去覓食。漸漸地小鳥一隻隻脫殼而出,母鳥不時飛出去,啣著食物回來餵鳥兒。經過一段時間,這位修行者醒來時,發覺頭頂好像多了一些重量,並且有生命在上面動。他探手一摸,發現頭上有鳥巢!

為免驚動小鳥,他屏息而坐,把粗的呼吸調勻成微細的呼吸,定靜而坐。一天、兩天、七天,一個月、兩個月、三個月過去了;鳥兒漸漸長大,母鳥已教會小鳥如何展翅、飛翔、再歸巢。如是到了第三個月,母鳥終於帶著這群小鳥展翅高飛,離巢而去。

富有愛心的修行者,擔心驚擾動物,這就是修行者的心境。天、地、人、物,四者合而為一,這種寧靜的境界多麼美!

三個月時間,都是尚闍利修行的當下,他疼惜萬物,與天地合一,這念充滿愛的心如此定靜,無論何時都是「即今當正是其時」,這就是最好的時刻,也都是「當時」。只要能把握當下,任何一瞬念間的當下,都「正是其時」。

◎佛說牧牛經,嘆眾生愚鈍

佛陀未說出大家都能成佛,因為「說時未至故」,大家的根機還未成熟。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真如本性,我們的心,本來就是佛心,只是我們還未接觸到法。

其實無為法、真如本性,法本來就有。只是我們在六道輪迴,此法已經模糊掉。重新再來,要如何讓法契心?經,要上契佛心,下契眾生根機。我們眾生的根機,何時才能契入佛心呢?

「今正是其時,決定說大乘」,佛陀向大家宣布,過去還未告訴大家都能成佛,是因為「說時未至故」,現在正是時機,佛陀決定告訴大家。

過去佛陀一直說眾生的根機,要有大機、大根,要能殷勤精進,瞭解過去佛陀所說都是微妙法。就如蓋一間屋子,地基已經打穩,應該要從地面往上成形之時。「今正是其時」,大法要說之時,因緣、時機都已成熟。

說法不能缺緣,既然因緣圓滿成熟。大家所聽、所看人、事、物的道理,應該都得到印證,時機也到了。四十多年來,佛陀時時把握機會教育,有一次阿難跟隨佛陀在外行腳,早上看到牧童趕著一群牛到曠野吃草,黃昏時分,牧童又趕著牛群回去。佛陀輕輕搖頭微笑,阿難很敏銳,趕緊趨前問佛:「佛陀,您微笑一定有因緣。」

佛陀說:「是啊,看這群牛為了要喝水、吃草,任憑牧童驅趕;早上出去,黃昏吃飽喝足了回來,但是等到身體養肥了,就是被送入屠宰場之時。所以搖頭嘆息生命的無奈,笑眾生為何如此愚鈍?日復一日,不知死之將近。」

佛陀只是看到一群牛,出去又回來,就向阿難說出眾生日復一日愚昧地過日子。這是佛陀看到境界,即隨機說法。阿難記錄下來,就有這部《佛說牧牛經》,這就是佛陀隨順時機因緣所說法。

佛陀用譬喻說出人生無常,每一時刻對佛而言,都是因緣成熟之時;佛陀只需視眾生根機因緣,而隨機逗教。在法華會上,人人的根機成熟了,正是佛陀暢演本懷的時機。「時不待人,適逢其時佳會,正是其時」,靈山會此時,時間不能再等待,因為分秒不斷消逝,佛陀也已進入老年,內心所懷的妙法,要把握此時趕緊說出,這是最佳時機,也是最佳說法場所。

經云:「決定說大乘,」

「決定說大乘」,梵語摩訶衍,譯作大乘。大,簡別非小,稱之為大。乘,運載之義,運此至彼。譬喻:大輪船承載眾多。執求空寂之涅槃教為小乘,開一切種智之教曰大乘。

「決定說大乘」,佛陀已經下定決心,準備說最後的大法。梵語「摩訶衍」是譯音,「摩訶」就是「大」,「摩訶般若」叫做「大般若」,般若就是智慧,叫做大智慧。摩訶薩,就是大菩薩。「衍」就是「乘」的意思,「摩訶衍」就是「大乘」。

「大」,就是「簡別非小」,與過去小乘的權教不同。現在要說大乘法,這必定要有大根、大機、大信心之人才能接受,故「稱之為大」。「乘」,是運載的意思,從此處運至彼處。從彼至此或從此至彼,都需要運載。

大乘譬喻大船能乘載很多人,從此岸渡到彼岸,稱為波羅蜜。前面所說的那位精進修行者,可惜沒有遇到佛,否則他也能轉凡入聖。因為他只是打坐冥想,所求的境界僅僅如此,雖然心很沉著,也有細微的愛心,可惜未聞到佛法,只求空寂涅槃。

對只求空寂涅槃的人,佛陀就教以小乘法。現在要將這些小教轉為大乘法。法華經云:「如此皆為得一佛乘、一切種智故。」這「一切種智」,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。

(整理/編輯團隊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