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》歷劫修忍 勤求妙法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120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20集

此為歎人之美,勸募持經行道,
效法勤修精進,六度菩薩行因,
直向薩婆若果,究竟一切種智。

〈提婆達多品〉這一品,我們要很用心體會,修行乃是一件人格圓滿的德行。修行是一條很辛苦的道路,我們面對著人、事、物,人有千萬種,各人有各人的習性和無明煩惱;在人群中,什麼樣的因緣,遇到什麼樣的人,都由不得自己。

修行只有一念心,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、什麼樣的習氣煩惱,我們過去生與他是善的因緣嗎?或是惡的因緣?都不知道。不過,人人要有這分莫忘發心修行的道心,不論遇到什麼樣的人,我們的道心要守得很堅固。

人性之美,修行能夠莫忘初心,就是美德。無論什麼樣的時代,所碰到、遇到的人,與我們是什麼因緣,善的誘惑、愛的誘引,或者惡意嫉妒的陷害等等;對一位修行者,就是要堅持這念心。一直來到〈法師品〉、〈見寶塔品〉,就是一直勸導、募集大家,持經行道這念心要堅持。

我們還要效法過去的古佛聖賢是怎麼修行來的?佛陀給我們一條很明確的道路,就是「六度菩薩行因」,要我們布善種子在人人的心地裡。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生生世世要好好地累積六度行。成佛的道路最基礎的有這六度,就是六種度彼岸的法。

從凡夫地到菩薩成佛的彼岸,這段時間所要經過的,就是千尺浪的波濤,不論是逆緣、順緣,愛恨情仇等等,都是必經的過程。因此,我們要效法古佛,過去佛如何勤修,如何精進,要堅持這六度法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要渡過這條河的六種方法,就是菩薩行因。

我們還要「直向薩婆若果,究竟一切種智」。薩婆若果,就是佛的境界,佛成佛之後的果因。就像種下一棵樹的種子,只要經得起大風、大雨、大雪,或者烈日曝曬,它就可以不斷地開花結果,果實纍纍,這叫做薩婆若果。

我們若能覺悟天地的道理,人、事、物的真理全都體會了,就像薩婆若果一樣,非常穩健、牢固、究竟,不斷地果實纍纍,將這些果實不斷地布種在人人的心地裡,這就是薩婆若果。纍纍種子不間斷,就是究竟一切種智。

持慧也是如此,一切畢竟空寂,法就是一顆種子,代代相傳。多數人生年不滿百,但是千年、數千年的樹還是屹立在人間,這個果實是永恆的,叫做究竟一切種智。學佛就要經得起順、逆的境界,皆得自在,這才是真修行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