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110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18集
佛為滅後濁世募持經人,
明難持能持者諸佛歡喜。
暫持者謂入息不居陰界,
出息不涉眾緣常轉是經。
隨著世俗人壽,釋迦牟尼佛心知歲數已到晚年了,準備要傳法,希望法要廣傳在人間,人人都能受用。
佛將要入滅之前,一定要講《法華經》;《法華經》就是四十多年來,大小根機的人都能接受的法,佛陀再做一次大淬煉,去除雜質,精純的法會合在一起,就是法的精髓。我們若能體會了解,法髓存在,自然一理通,萬理徹,能夠得一法拳拳服膺,就能對治無邊際的無明所產生的煩惱。
這部《法華經》正是群經的精髓,所以,佛陀要將最精要的法傳給弟子,讓人人能體會。但是要持這部經的精髓是很困難,一旦收入心版來,就要一心一志。你了解,聽進去,就要有那分精神、毅力去面對人間。
「佛為滅後濁世募持經人」,在這困難重重的濁世,眾生無明煩惱濁氣很重,佛陀不斷警惕,我們要堅持實行這部經,入世能救人,去淨化人心,教導人人轉惡行為善,轉凡為聖,並非易事。
諸佛總願就是四弘誓願,佛陀現在勸募,我們要堅定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要堅定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要堅定「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就是要有這麼堅定的心,直到完成佛道。因此,我們必定要「六度萬行」,具菩薩行因,才能到達佛果。
「明難持能持者諸佛歡喜」,要發這樣的心永久入人群中,這是很困難。但若能夠「明難持能持者諸佛歡喜」,不只釋迦牟尼佛歡喜,所有佛都讚歎歡喜。
若是「暫持者」,「謂入息不居陰界」,這要發願修行。生命在呼吸間,我們了解經典之後,因為生命苦短,盡一生世有呼吸的同時,念念都不能離法,叫做「暫持」。因為人生如寄,這輩子的命是暫時來的,隨時都得離開,只有真如本性是永恆的,法要回歸我們的真如,在呼吸間都不離法。
「出息不涉眾緣,常轉是經」。活著的時候,我們入人群中,而不受人群種種濁穢來擾亂我們的心。「不涉眾緣」,不論眾生什麼樣的煩惱,都不會感染到我,我也不會去攀好壞緣,我是付出無所求,不曾想在眾生身上得到什麼利益,沒有得失關係,叫做「出息不涉眾緣」。
我們沒有得失心,只有「常轉是經」,時時將這部經典刻入心版來,就是轉法輪,對人、對事皆能發揮我們這分智慧去化度眾生。佛陀這一生世隨著世緣將入滅,很殷勤勸募人人要發心入法藏來,這是佛陀的殷切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