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102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12集
於此妙法華經,言辭寂滅清淨,
理實稱性起修,總願持四弘誓;
離言法義無量,力行四無量心,
持經如說修行,銘心永誌無難。
在這個五濁惡世的大空間、大時代,人與人間那一分紛爭,愛恨情仇,讓人心無法平靜下來,社會上因為人見解的紛爭,而不得安寧。很多經典都能解釋這些事,但是用什麼方法來勉勵人人同一個方向,要如何去對治這麼複雜的事情?
天下的事與人,林林總總真的是很多,對治的方向就在這部經典中。但是欠缺非常聚焦、對治的方法,也無法人人受而堅持;並非接受來,我就能堅持下去。
在《法華經.法師品》,佛陀就這樣說,持是經者難,要能得到這個法很困難,受持這個法也是困難,要能講法更是困難!所以要先讓大家知道,人人先修平等法,悲智雙運。慈悲和智慧兩具足了,才能走入人群行六度行。這種菩薩因行,全都具足,佛果就成了。《法華經》的道理就在這裡,與其他經典不同。
三藏十二部經,就像恆河沙之多。所以言辭,說那麼多的經典,也是含藏在《法華經》之中。《法華經》就要分析,過去佛陀說那麼多方便法,從苦集滅道到十二因緣法,一直到《大般若經》,法放開了,遍及恆沙數之多,收回來就在《妙法華經》之中;分析到底,「言辭寂滅清淨」。回歸到佛覺悟的境界,靜寂清澄,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含藏著《妙法華經》。
我們若能體會、了解,啟開多寶佛塔自然浮現在我們心裡,收納回來,諸佛性本來就是寂靜清澄,很乾淨。真實法的道理就是很實在,一實乘的道理,就是「稱性起修」。聽法,啟動我們的真如本性,我們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故說「稱性」。這念善心啟動起來,我們自然就開始修行了,叫做「稱性起修」。
「總願持四弘誓」。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同樣發四弘誓願。我們既已稱性起修,就從我們內心將真如佛性啟動起來,我們要與佛同等發總願,我們要入這條菩薩大直道,菩薩因行,這條路一直走下去,就是最究竟的道路。
「持經如說修行」,持經除了書寫、讀誦,最重要的是「如說修行」。了解之後,說我們能做的,做我們能說的,這是「學中覺,覺中學」。我們要不斷地修行,「如說修行」,說我們所做,做我們所說的,就是依照經典所了解的,說出人人可以做的法,說出我們自己也做得到的法,這就是實行經典。就是要修、要走,若能「銘心永誌」,就不困難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