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102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08集
若說此經紹隆佛種,堅固聖道,
不負顧命之囑,得與佛心相應。
精神契佛深心,感佛本懷,
乃為明心體解,會見古今分身三佛。
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能夠應機逗教,看看眾生的根機,智識較高、慧根較深的;他能一語道破:生命苦短,世間一切幻化無常。有的人很快就能透徹了解;但是,了解之後,煩惱要如何斷除?這就要開始修行。
佛陀以小教來教育小根機,有中根機的人,說四諦、十二因緣法,讓他們能夠了解因緣果報,進而身體力行,造福在人間。從小教、中教、大法,完全都在這部經裡。從〈法師品〉、〈見寶塔品〉,就一再叮嚀,此經是紹隆佛種,要好好用心。
人人本具佛性,也都具足本覺慧海,這就是佛種;我們要成佛,就從這顆種子開始。要堅固聖道,這顆種子能讓我們走上聖道,絕非凡夫的道路。佛陀說這麼多的法,就是為我們指出唯一的方向。
「不負顧命之囑,得與佛心相應」。佛陀從〈法師品〉直到現在的〈見寶塔品〉,無一不是在交代遺言,希望法要傳;佛陀在傳法了,希望弟子要受法,不要辜負佛的一片用心。
「顧命」就是交代付囑,我們「得與佛心相應」。常常說,學佛要念茲在茲,以佛心為己心,我們的心要與佛心相應,去體會佛陀的精神。我們要「契佛深心」,專精,精進,向著佛所開這條道路的方向精前進,這就是契佛深心。
「感佛本懷」,我們要好好體會佛心包太虛,佛以天下眾生為己子;所以,我們要感佛本懷。普天之下,無不都是佛陀心所護念,希望人人體悟佛法,不造業,天下無災難,社會祥和,人人具足智慧,體會真如本性。這就是佛陀對眾生的關懷、期待、盼望,這就是佛的本懷。
我們要「明心體解」,心的一面鏡子,就是大圓鏡智,我們能顧及四面八方,方向要很清楚,「會見古今分身三佛」。古佛,如多寶佛,無始以來,寶塔中的心願,就是要與《法華經》會合,多寶佛的大願。
現在釋迦牟尼佛的心願本懷,就是包容天下眾生,但願人人轉迷為悟,這是釋迦佛的心願。十方分身佛來集,就是所有的教法普遍在十方,將這個法,道理,遠方全都能聽到、接受到,也依法受教,依法奉行,同樣在人群中度化眾生,這是十方分身佛。「古、今、分身」這三種佛,我們要深心體會,了解,自然我們就能傳這部經法,傳佛非常堅固的種子,向著這條康莊大菩提直的聖道而行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