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見寶塔品》多寶分座 法身不二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10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94集

開塔已尚在虛空,故多寶佛分半座,而與讓坐焉;
釋迦佛入塔,雙佛平坐相稱,如福慧稱境應世法;
多寶佛塔表法身,從地涌出靈山會,古今佛共座。

寶塔在空中,釋迦佛也升到空中開啟寶塔了。大眾歡喜仰觀,看著佛陀入寶塔去,多寶佛趕緊分出半座,請釋迦佛同坐。兩尊佛能夠同時平坐在一起,這是很稀奇、稀有,實在很不容易!向來佛與佛距離的時間都很長,唯獨此刻,古今的佛相聚在一起;而且古佛多寶佛是與寶塔俱來,在靈山會上忽然間浮現出來。

寶塔,所表現的高度、寬度,尤其浮現在虛空中,這已經超越了五乘的教法,是成佛之道的圓融大乘法。這條路要走過「六度萬行」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修行就是要發大乘心,用六種方法入人群,度眾生。

入人群度眾生,施法、施教,我們需要不斷地上求佛法;因為我們才剛發大乘心而已,還在菩薩因行中。所以我們要上求佛道,不斷求學,法,一定要聽,道理要不斷地吸收入心,很踏實地行在日常生活中,在人群中就能夠很圓滿,這就是真實法。

在人間行菩薩道,看眾生群中生起煩惱無明惑,在人間種種的心態、行為,使得社會動盪不安,這都是起自人的一念心。一念善,付諸身、口、意,就是在人群中施福、施德,福德在人群中去平行。而若是一念惡,就是惡口、惡行、惡意,破壞一切。所以,我們行菩薩道,要超越五趣雜居地。

現在釋迦牟尼佛開寶塔的門,發心的人,抬頭仰慕佛開寶塔門,多寶佛安然坐在裡面,如入禪定。這表示我們的塔門也開了,戒定慧的心力也有了,教理行證,已經接近大乘法了;我們發心,釋迦佛入我們的寶塔印證,就是引導我們,心、佛、眾生三者平等,我們心中的真如也提升起來了。

「多寶佛分半座而與讓坐」,人人與佛,心佛都是平等。當然,佛陀也一直教育我們,眾生平等,叫做「濟含識」。「釋迦佛入塔,雙佛平坐相稱」,全都成佛了,所以雙佛平坐相稱。古佛、今佛一起坐在寶塔中,表示福與慧圓滿了,六度萬行,福慧雙修。

「稱境應世法」,用這個境界,也是世間法;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會合起來。古佛,就是出世間法;今佛,不能離開現在的環境,今生、後世,我們都要堅定這念心。多寶佛代表法身,「從地涌出靈山會」,過去的佛、現在的佛共坐,古今的佛都是平等,這表示「眾生、心、佛三無差別」。

雖然無差別,若不用心去體會、若不用功去身體力行,若沒有用心將我們的煩惱、無明、惑念完全去除,我們一樣還是凡夫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