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100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93集
欲示無生滅法身,必有去來之應身,
從法起應世之身,應周萬物歸一法,
一念善能生無量,無量善法從一生,
身口意念一動作,隨善惡造無量業。
「欲示無生滅法身,必有去來之應身」。無始以來,佛性就無生無滅,永恆的法身,千古以來真理永存。天地如大乾坤,人身如小乾坤;大乾坤是塵點劫,用劫計算的大壽命,有成、住、壞、空;而我們身上的小乾坤,則是用世間的壽命歲數來算,有生、老、病、死。
佛來人間度化眾生,一定要與人間同樣的生態。要看佛應世間的因緣,與我們眾生的因緣;因緣有依正二報,要依在什麼地方出生,叫做有去來之應身。就算滅度之後,還會再來,就是有去來。
「必有去來之應身,從法起應世之身」。我們人的壽命短暫,但是真理一樣存在;佛菩薩對真理明朗,真如本性明明歷歷,心沒有煩惱、無明,沒有塵沙惑種種障礙。諸佛菩薩不忍眾生受苦難,而是從法應世人間之身。諸佛菩薩是應這個法來人間;一大事因緣,就是「開、示」,期待眾生能「悟、入」。
釋迦牟尼佛「從法起應世之身」,天地宇宙間所有的法,無不收納在他的一念中。應周,「周」就是普遍,所有萬物普遍歸於一法。佛陀分析人生所生滅的相,就是歸於無生滅的真理;形象一定有生滅相,但是其內含的真理並無生滅。
我們若明白了,一切道理就是這麼平易,法若通達了解了,就沒有執著、煩惱、無明等來障礙我們。「一念善能生無量」,一念善,我們身體一切的動作就是利益人群;一念善,口中所說無不都是法。這一念若通徹了,「一理通,萬理徹」。
在人的身、口、意這一念中,身、口,也是從我們的意而起,意業緣境。外面的五塵境來緣,一念的動作,意根就會起心動念。起一念善意,自能疼惜天地萬物;若是一念惡,身體就會造惡,造下無量的惡業。此所以我們要時時自我警惕。
《法華經》是佛陀一生的教法,法歸納回來,要讓我們很清楚分明這個意念動作間,若能將人做好,自然來去善業、福業、智慧不斷,生生世世累增,生生世世結善緣,生生世世求佛法、增智慧。倘若煩惱去除、無明減少,惡業不作、善業累增,若如此,染因便成為淨因,慢慢接近佛慧。
我們的法性真如,真如法性,諸法是從一而生,《無量義經》已經說得很清楚了。一能生萬,無量從一生;無量的法,也是從這一念真如法性開始。我們發無上心,永遠都是無有相,就是無礙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