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92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90集
故各遣侍持華表申誠敬,
依禮問訊道安遵循儀規,
分身佛教侍者代申敬意,
諸法一性而相萬殊一如。
即知分身不必皆名釋迦,
所謂我在異國更有異名,
多寶之願已酬須集分身,
樂說雖聞其聲未見容貌,
故請願見佛全身令決疑生信。
諸分身佛各遣侍者持華,表達那分誠意恭敬的意思。佛來說法,就是希望人人能夠接受教法入心,不只法要入心,還要敬法入心,也就是尊師重道。
「諸佛各遣侍者」,分身佛已經將法傳給很多人了,釋迦牟尼佛將要見證分身佛來集,不只是法來,同樣所教化的人也來了。接受到法的人,來了就要有禮節,「各遣侍者持華表申誠敬」,這種敬重的心意。
要表達誠意,如規律,「依禮問訊」。我們敬師、敬法,必定要有一個禮節、規矩。見到人,就要趕緊問訊,問訊就是問安的意思,這是遵循儀規。
「分身佛教侍者代申敬意」,佛法沒有脫離禮節,因為佛法講究的是禮節,「禮者,理也」,禮節就是道理,道理就是禮節,因此要講究禮節。
「諸法一性而相萬殊一如」。諸法是一性,法性都是相同。「一理通,萬理徹」,真正的道理在法源,法源若很清楚,任何人事物都可以說得通,故說「諸法一性」,道理同源。「而相萬殊」,同樣都叫做「人」,但是人各有名稱,姓與名不同。每個人的形相差不多,卻是認真看清楚就是不同,故說「諸法一性」,但是「相萬殊」。
佛已經將法召集歸位,就是萬法歸一。「即知分身不必皆名釋迦」,分身佛不一定都叫做釋迦牟尼佛,張三李四,每個時代不同的形態,只要釋迦佛的法入心來,我們也能應用與佛同等的教法來教化人。
「所謂我在異國更有異名」。在不同的國家,只要有心,任何人都能將淨法遍傳無限量的國度。不論他屬於何種語系,說臺語也能通,國語更是普遍,英文也聽得懂,不同的語系,都是同一種教法。
所以,「多寶之願已酬須集分身」,多寶佛塔現前,釋迦牟尼佛就要述說多寶佛的願,叫做「已酬」。但是「須集分身」,就是將分身佛都集中過來,「為聽法故」,就是要來聽法。
「樂說雖聞其聲未見容貌」。這個法會上,以大樂說菩薩為當機者,他要代替大家來請法。因為寶塔中發大聲音,要證明釋迦佛所講的法。大家一直有這個心願:既然聽到聲音,也希望看到佛的全身。
「故請願見佛全身令決疑生信」。要讓大家更相信,既然已聽到聲音,應該能再看到多寶佛的相,讓大家心中無疑。正是擔心人人心中有疑,於是,大樂說菩薩代替心中有疑的人,再次請法,期待佛陀能讓大家除去疑的念頭,再次加強他們的信心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