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見寶塔品》淨穢等土 皆稱佛國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092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86集

淨穢等土無非皆稱佛國,
若言淨土但得淨不兼穢。
大慈攝眾救度通稱妙法,
故名通為一佛國無有異。

即此證明開權顯實不虛,
大智慧即於靈道場所得。
平無高下,平等無差別,
此理人人本有,含識同等,
奇哉一切眾生與佛同等。

佛法用相來譬喻,以事來顯理。「淨穢等土無非皆稱佛國」,佛陀如是說,眾生皆有如來智性,人人可成佛。倘若人人都是一念佛心,從污濁化為清淨,從惡轉為善;念頭一轉,念念皆善,人人心地無不都是佛國。「淨穢等土」,土就是地,地就是心地。一切唯心造,心善,一切皆善;心淨,一切土皆淨,我們要顧好自己這片心地。

「淨穢等土無非皆稱佛國」。這麼多天以來,我們一直在說化土,化穢土為淨土,就是將眾生的雜染心、煩惱心、無明心,這種塵沙惑完全去除了,心寬,包太虛;念純,事事皆清淨,人人皆善,這就是化穢為淨。

「若言淨土但得淨不兼穢」,說到淨土,意即大家的心清淨無染穢,清淨如琉璃,化穢土為清淨琉璃地,這就是我們修行要下工夫的地方;意即我們的心要照顧得念念清淨,心時時無污染,一片清淨。

「大慈攝眾救度通稱妙法」,大慈就是攝受、救度一切眾生。大慈悲心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這些眾生不一定與我們有緣故,總是我們有這念愛,希望人人增福,消除業障,我們盼望眾生心得淨化,能夠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,人人的心若能如此,人人的心都是幸福。這分不覺匱乏、不埋怨、多包容,人人的心沒有煩惱,自然就是最幸福的人。

佛陀的教育,讓我們的心地隨眾生的苦難願意去付出,付出不受感染。對有名望、有地位的人,解開他的心結,我們無所求;對苦難的眾生付出,他得救,我們法喜,這片心清淨如琉璃一樣,沒有污染,這就是淨土。

「故名通為一佛國無有異」。人人的心無不都是佛,哪有什麼不同呢?人心是最複雜,若能接受佛的教育,自然化穢土為清淨,人人的心地都清淨了,同為一清淨佛土。

佛陀來人間,覺悟後的第一個念頭:眾生皆有如來智性,我們要很相信。當我們心很煩惱時,妙法入心,捨得一分鐘前的煩惱,轉一個念,我們的心寬闊無比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