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92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87集
三變其他之大千世界淨佛國,
以上明小乘人既已回心向大,
則所證淨法立變為無漏淨土。
凡夫妄塵自局限故,因分身之來特與開示。
初變者:表轉第三能變六分別根塵識。
二變者:表轉第二能變末那識。
三變者:表轉第一能變阿賴耶識。
又初表破見思惑,出火宅。
二表破塵沙惑,出化城。
三表破無明惑,至寶所。
三變其他大千世界為淨佛國。我們的心地有清淨嗎?煩惱無明、穢濁染著的心,是否去除了?若已去除,我們的心已變污穢成為淨土。
經文,已經到第十一品了。前面的〈法師品〉,表示有經典的地方,就有佛的全身在,就能建塔,甚至不用建塔,原來就有佛的全身在,我們內心本來就有一座靈山塔。我們既然知道法要入心,有法的心地,就有佛的全身在。這個道理若清楚,三變其他大千世界,淨為佛國,不只淨我們的自心地,也能淨化其他的土地。
往前回溯到〈化城喻品〉,小乘人已經回心向大了。我們偏偏常常獨善其身,只是停滯在小乘法。佛陀用心鼓勵,讓我們透徹了解,要到成佛的境界才是究竟;我們學佛的目標就是要成佛,成佛唯有行大乘法。
《法華經》每一品都有它的深義,法在我們心裡,一定不能漏掉,「證淨法」,我們回心向大之後,要入人群去才能體會;原來我們投入人群,心開闊許多,可以看到苦難偏多的人間世事,我們願意為他們去付出,成就很多人能了解道理。
受救的人得救後,又能救助他人,我們看了心裡也很感動;看到別人成就,我們自己法喜充滿。證明大乘法是自利,也一樣利他;利他、自利總是很法喜的事。
「凡夫妄塵自局限故」,因為我們都守在自己的範圍。「因分身之來特與開示」,佛陀為了要讓很多法歸位,分身佛來,就要讓他們有位置,因此,佛陀開始說轉變的法。這個初變,表示「轉本識」,三變,六分別根塵識。亦即第一先變這個「轉本識」,本識就是阿賴耶識。「二變者」,「表轉第二能變末那識」。這末那識,就是我們的第七識。「三變者」,表示「轉第一能變阿賴耶識」。
初變,第三能變六分別識,就是從最深的說到淺的,從最淺近的回歸到深的來。我們凡夫第一接觸到的,就是六根塵,亦即六根六識去接觸到外面的塵。六根塵,就是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緣在外面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我們凡夫的身根與外面的境界去緣,凡夫心的見思惑就產生起來了,進而造作很多的業。
見思惑就如火宅一樣。在〈譬喻品〉的火宅喻。長者在火宅外一直喊,一些孩子卻還在裡面玩火,不知險之將至。我們唯有破除見思惑,才有可能出火宅。
第二轉,「表破塵沙惑」。在〈化城喻品〉,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十六王子接受大乘法,卻是眾生執著在小乘的聲聞、緣覺乘。導師殷殷善誘,不斷地鼓勵,用方便法告訴大家,還是要向前走,終於帶領大家走出化城。
這就是第七識,我們的思惟,遇到善法來時就要去思考,對的事情,向前走就對了。善的、惡的,也是第七識在思考。第三,「表破無明惑,至寶所」。去除了無明,回小向大,一心往前走,就能夠到寶所去,這條路就通了。
前面的六識,就是初變,到第二變,就是七識,心思要轉變了,造作之後,就回歸到第八識,也就是本識。本識就是業識,善惡業都集中在第八識,也就是阿賴耶識,接著就要受報。
我們現在努力的,譬如寶塔超出五乘,就是衝出八識,要到達完全清淨無染的第九識,再也不受世間種種煩惱無明影響,我們的心已經通達了,接近佛的境地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