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見寶塔品》一方分身 坐猶未盡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09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79集

一佛所化之境,一方所分之身,
來集坐猶未盡,況且十方分身,
井然雲來集會,不得不三更變。

釋迦牟尼佛要集十方諸分身佛集會一處,紛紛一直來了,來得很多。佛陀為了聚集諸分身佛,必定要清理出空間。同樣道理,我們世間要邀請人來,也需要有很大的空間;何況是一個盛會,必定要莊嚴場地。

清理過的空間很莊嚴,琉璃為地,寶樹行列,又是金繩界道;想像那個空間不只廣闊,又很乾淨、很整齊,故說「一佛所化之境」,一尊佛所化的境界。

「一方所分之身來集」,佛毫光照徹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,毫光一照過去,很透徹,所有分身佛感光而來。不只是一方,四方、四維、上、下都感到這道光明而來了。

十方全都到達了,「來集坐猶未盡」。一方來了坐下來,後續還是紛紛一直過來,一個地方不夠坐,還要再騰出空間,一個空間又不夠,再騰出一個空間,但見「井然雲來集會」,就是「不得不三更變」。意即佛陀在我們人間說法,本來期待一語道破,讓大家都能了解人人本具佛性,只要人人撥開這些無明、煩惱、執著,完全放下,人人的真如本性自然就能透徹出來。

不過,不可能。佛陀再三考慮,眾生實在很頑固又剛強,無明重重,煩惱無盡,不得不用小教來引度。小乘法,就是我們入佛門的基礎。聲聞,將佛的聲音用心接受,入耳根體會在內心,知道人間苦相,體會苦的來源,就是從一念心起動,這樣聚集來的。

一直到法華會,《法華經》的宣說,聲聞慢慢體會,緣覺也納受了,就要進入大乘菩薩法,這叫做「三更變」。三種變動,從小乘而中乘,從中乘體會一念而「十二因緣」,了解後,說「方等」、「般若」,漸漸帶入大乘。但是偏空,大家知道無常、苦空;無常中的苦,到頭來還是空。了解之後,佛陀就說「空中妙有」。這個「真空妙有」,不偏空、不執有,就在法華會上將它圓滿起來。

佛陀說四十多年間的法,這些法井然有序,道理全都歸入大乘法,都要將它歸位集會了。在此時刻,就是要歸入我們的心地。大家將這個法的優點再拿來實用,這叫做法歸位。法歸位,也是分身佛雲集,開始井然有序入座。我們都準備好了,法已經入心歸位了。

「一佛所化之境」,釋迦牟尼佛在這娑婆世界,一理讓我們通用,任何一個國家、任何語系,不論你如何翻譯,都不離開這個道理。因此,我們要讓佛陀的教法,在不同國家、語言體系,同樣都能通行。

「一佛所化之境,一方所分之身」。同一個地方,可以這樣分布出去,能讓很多人接受道理,道理能歸入他的心來。大家若再會集來,聽聽大家所得的道理、所行的法,可以回歸到大菩提道,這就是佛陀所化穢土為淨土,三更變,從小乘、中乘化為一乘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