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見寶塔品》寶樹莊嚴 五忍為座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091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76集

城邑聚落山河自何而無,
顯見淨土而不見穢土者,
以淨穢分界乃群情之見,
心境一如何有淨穢分別。

一實之理,如如平等,而無彼此之別,謂之不二。
菩薩悟入一實平等之理,謂之入不二法門。

本性非善非不善,是名不二。
蘊之與界,凡夫見二,智者了達,其性無二。無二之性,即是佛性。

城邑、聚落,表示男女混居,心地雜念穢惡,不平衡的心態;佛法將要聚集的地方,這些完全都沒有了。「城邑聚落山河自何而無」,不論是山河、坑坎、丘陵,忽然間全都平正了;因為所有的分身佛將來集了,當然就沒有崎嶇不平、高高低低,而是琉璃一樣平坦的土地。

「顯見淨土而不見穢土者」,只看到淨土,沒有穢土,表示人人的心都很平衡,人人的心都是善,就像琉璃沒有一點點瑕穢污染。

人心是清淨,或者污穢呢?就要看我們自己的心。人與事物,是否都用清淨心呢?或是帶著煩惱心、污染心呢?其實,只是一念心,「以淨穢分界,乃群情之見」,好壞都是人的心在分別。

「心境一如,何有淨穢分別」呢?我們若常常保持著心境一如,沒有別念,就是清淨無污染。若能如此,世界無不都是淨土,「心淨則土淨」,人心若清淨,自然國土就清淨。

「一實之理,如如平等」,一實大乘法是如如平等。眾生根機不整齊,佛陀不得不談空說有,其實都是一實之理。如如,就是這樣,真如本性都是平等,「無彼此之別」。沒有說他是污穢,我是清淨;沒有說佛是永遠的大覺者,眾生永遠都是污穢,並非如此。

佛也是從凡夫修行成正覺,佛做得到,我們凡夫也都可成佛,人人平等,故說「不二」。佛陀說,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三者都沒有差別,都是為一,哪裡還有二呢?故說「不二」。

「菩薩悟入一實平等之理,謂之入不二法門」。菩薩已經體會了解了,他們已經發大心了,一心向佛,行在菩薩道上,佛陀就為他們授記了。

「本性非善非不善」,所以「是名不二」。我們人人的本性無善無惡,就是這麼的平穩。善,是因為眾生有苦難,所以我們要啟發善心,行菩薩道;若人人都是善,自然無有苦難。人與菩薩與佛同樣,寂靜清澄,無高無低;所以,非善也無惡,就是沒有高低。不像娑婆世界,有高山就有深坑;我們的心很平穩,如琉璃般清淨。

「蘊之與界」。「蘊」是五蘊,「界」是十八界。「五蘊」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色在外面誘引我們的眼根,六根、六識,外面六塵,三乘六得十八,分成「十八界」,凡夫就在「十八界」造作煩惱。

佛、菩薩就沒有這十八界、五蘊之分,全部就是不二。若是凡夫就有五蘊,有十八界這二見。「凡夫見二」,菩薩無二。所以,修行要修得回歸本性,無善無惡,人人平等,大家都享受著這種寂靜清澄,這就是最美妙的境界。「其性無二,無二之性,即是佛性」,佛性平等,靜寂清澄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