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見寶塔品》唯留會眾 移諸天人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091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75集

淨琉璃為地等,顯華藏界澄淨,
無諸聚落之雜,去娑婆之陋汙,
會眾緣熟則留,天人非器則避,
即染即淨不二,聖淨凡污同體。

蓮華藏世界:
釋迦在摩揭陀國菩提樹下成佛時,小機所感見化身佛,大機所見為報身之毘盧舍那佛。
於蓮華藏世界成正覺,但菩提樹下與蓮華藏世界,並非異處,穢土即淨土。

「淨琉璃為地等」,釋迦牟尼佛號召很多分身的佛集在一起,分身佛是法。佛陀說法,為我們「開」示。過去懵懂的人生要及時改過,要不然,懵懂、荒廢人生,使我們的心地一片污濁,若不趕緊清除,誰能替我們清除呢?而且,要化污濁如淨琉璃,自然就顯出「華藏界澄淨」。

華藏世界是莊嚴的世界,是諸佛的世界,諸佛的實報土;你要成佛,就要到達心靈清淨,無染污的程度,這是我們學佛要用功的重點。每天好好清除,能到達與佛同等的華藏世界,叫做「蓮華藏世界」。

人生到底是何因何緣何故而來?時間一直消逝,生命最後一天,方向要往哪裡去呢?我們都不知道。現在,覺者已經為我們鋪路,希望我們能夠很安心走上這條路,這是典範的示現。

「感見化身佛」,佛陀化身來人間。我們就像聲聞一樣,聽佛講法,我們小根機的人,真正要感觸到佛的心境,好像很幻化,這個法好像離我們很遙遠。若「大機所見」,大根機的人聽佛的教法,很快就體會到,「大機所見為報身之毘盧舍那佛」,好像佛身與我們很近,那個成正覺的境界。雖然自己還未真正覺悟,但是道理已經體會到了。

佛陀覺悟的境界,是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,「菩提樹下與蓮華藏世界,並非異處」,並沒有差別。在娑婆世界的迦毘羅衛國,或者摩揭陀國那棵菩提樹下,與華藏世界並無差別。娑婆世界與淨土同樣,所以「穢土即淨土」。這個娑婆世界既是穢土,也是佛的淨土。

「無諸聚落」,沒有聚落,就沒有男女不清淨的地方。沒有凡夫煩惱互相對立,也没有愛恨情仇,「無諸聚落之雜」。所以「去娑婆之陋汙」,世間這種污濁、簡陋的心態,完全去除。「會眾緣熟則留」,佛陀在娑婆世界要講這圓融的一乘實法,聽法的會眾中,因緣根機成熟的就會留下來。

天人,即便他多有知識、福報,但是根機未成熟,在這緊要的法將要宣說之際,根器不足他就避開了。「即染即淨不二」;人人平等,要看我們與佛的心有接近嗎?接近,就是因緣成熟;離佛還很遠,就根機還不成熟。其實,淨與染,都在我們人人的內心。

「聖淨凡污同體」,聖人是清淨,凡夫就是污染,聖淨凡污其實是同體。「煩惱即菩提」,菩提從煩惱中生,蓮花從汙泥出,是同樣道理。只是我們若還在汙泥中,還在凡夫地,煩惱無明還是無量無數,我們所造的業就不知還有多少了?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