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91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74集
偶見淨而不見穢惡之者,
以淨穢分別乃群情之見。
心境一如,何有無之可論;
城邑山河,不知自何而無。
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,有的地方就是穢惡,只要有人清掃過了,自然就是清淨;若沒有人清掃,就是穢惡的地方。不論清淨或者穢惡,分別都在我們人。骯髒的地方,將它清一清就乾淨了;乾淨的地方,若沒有人整理,或者放置很多污物,它就從清淨變成穢惡,無不都是人所造作。
如何造作、分別?就是我們的心境、情見。知道這是惡的、髒的,我們要趕緊去除。這群人若有愛心、懂得自愛,也懂得愛護環境,這群人的情見,就讓我們看到一大片乾乾淨淨的環境。這群人若不懂得愛惜自己,懈怠不肯振作,地方就是一片惡濁混亂,這是同樣道理。
「心境一如,何有無之可論」,哪有什麼可論這是好的,這是不好的,這是骯髒的,這是乾淨的;不論如何,都是我們人的心境去造作。凡夫使一切的「城邑山河,不知自何而無」。過去明明看到這座山有潺潺溪流,景觀很美;經過一段時間,不知什麼時候山谷被填平,開出一條道路,小溪流水被土填實,或是變成一條旱溪,原本美麗的山景變成一大片社區。人類就是這樣在造作。
人類聚居的地方,無論清淨或污穢,要看人人是否很殷勤在清理環境?環境乾淨了,空氣也好多了,人的身體就會健康。倘若人很勤勞,田園、住宅周圍都是一片綠油油,這片土地就會很美。我們的心地不也是如此嗎?若能用心整理,我們的心地也同樣有山河、流水的美景,做好心靈景觀的水土保持,一片綠油油,那種景觀之美就是善。
淨,能夠淨得乾乾淨淨,這個環境就很優雅、很優化。同樣的,我們的禮節若沒有了,道理也就沒有了,表示我們的心境也亂了。我們的心境紊亂,是因為煩惱製造無明,無明就製造業惑,不明白道理。
這就是由淺入深。從我們的生活中,就能了解道理的存亡。道理還在嗎?就要看外面的環境;外面的環境則要看我們的心靈境界為何?這就是從外能透視我們的內在。從我們的內在看外面的境界,從外面的境界就能分析出我們人的心態,全都看得出來。
道理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沒有對錯分別;是我們自己的心境去造作。願意將法接受來,自然心地清淨;你聽法有入心,自然煩惱無明就沒有了。所以「心境一如」,你有用功、真誠接受法嗎?就只是一念間而已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