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91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73集
琉璃為地等,顯出華藏澄淨界;
無諸聚落等,隱去娑婆之陋汙。
會眾緣熟則留,天人非器則避,
即染而淨,寶樹黃金為繩界道。
欲集十方分身,必變娑婆穢土,遣去染垢之心,得見實相真境。
佛眉間放白毫光,照徹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沙等諸佛國土。每一個世界,都有無量菩薩;無量菩薩所住的國土,是玻璃為地,寶樹、寶衣以為莊嚴,還有寶幔、寶網等等。
這表示那方國土,佛法很昌盛,有佛在講法的地方,就有無量的菩薩在那方國土,人人的心都是清淨如琉璃,沒有污濁,全都是善,這是多麼莊嚴的世界啊!
佛為了讓四眾弟子都能見到多寶佛,要如多寶佛所期待,釋迦佛在十方說法的分身全部齊集。在這當中,就要改變娑婆的穢濁,成為清淨的國土。就像我們要請客人來,空間就得稍作布置;他必定要變穢土為淨土,以顯出華嚴澄淨的世界。故說「琉璃為地等,顯出華藏澄淨界」。
華藏就是華嚴的世界,佛陀初覺悟時,他的身心呈現出華藏的境界;也就是靜寂澄清,這是佛的心地。佛的心地就是如此澄淨的華嚴世界。這樣的世界,就是「無諸聚落等」,沒有任何聚落。
聚落,就是譬喻我們的世間,有人聚集的地方。無論是鄉鎮或城市,建築都不同,貧窮的地方很簡陋,很富有的地方富麗堂皇;但是佛的世界是一片平等清淨,沒有聚落,因此要「隱去娑婆之陋汙」。
娑婆世界濁氣很重,非常的簡陋、污穢。娑婆世界是五趣雜居地,何況還有很多暗角的地方,所以娑婆世界就是陋污。
釋迦牟尼佛召集所有分身佛,共聚一處。這個時間,有緣的會眾,緣成熟了,他就留住了。天人呢?「非器則避」,他没有這個根機來聽圓教,所以他們退座了,離開了。他們認為:這麼多人要來,我們就讓給別人。沒有那個熱誠聽法。
諸方的佛菩薩要來聚會,根機不足的人,他退避了;根機具足的人,他因緣成熟,就是會集。染的去除,淨的留下來,所以「即染而淨」。
「寶樹黃金為繩界道」,用黃金製成的繩子作為界址,一切道路都很平坦;黃金為繩,就表示我們的心地再無污染,惡念全都去除了,善念全都浮現出來,一片清淨的心地。
「欲集十方分身,必變娑婆穢土,遣去染垢之心,得見實相真境」。佛陀開始要集十方分身佛,大家雖然還住在娑婆世界的穢土,卻是人人的心都是一片清淨,染垢全都沒有了,「得見實相真境」。實相就是真理,我們的真如本性,就是與佛同等的心靈境界,也就是華藏世界。這是佛陀的用意!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