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見寶塔品》七寶幡蓋 高至天宮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082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58集

欄楯周圍繞,喻法護總持;
龕室立無量,喻慈悲之室;
垂寶披瓔珞,表上嚴法身。

寶塔現前,完全是以相表法。塔高五百由旬,一由旬四十里,五百由旬就是二萬里,表示福與慧萬行。造福,修慧,福慧兩足,福萬行、慧萬行,就是六度萬行。這個塔是顯德的意思,顯出人格德行,我們就是要去做。

六度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能度我們從此岸到彼岸去,叫做度彼岸。要度彼岸有這六種方法,在人群中,千千萬萬行讓我們去造福,要從眾生無明中淬鍊出智慧來,這叫做福慧,隨著六度不斷不斷進步,叫做萬行。

我們凡夫有很多煩惱無明;諸佛菩薩來人間,就是為了度化眾生,才需要開示眾生種種的法門。從眾生「二十五有」的無明,一直擴展到分析煩惱的名相,有百八煩惱,名相累積來有這麼大、這麼寬廣,佛陀就要隨著眾生,去開啟廣大無邊的法門,隨機應度,讓我們修行。

修行就像往上攀爬高塔一樣,一層一層、一階一階,為了安全,塔的周圍就要有欄楯,將它圍繞起來。這是「喻法護總持」,用種種的法來譬喻,既已修行,就要保護好自己的戒體不可以出軌。所以,總一切善不失,持一切惡不生,叫做「總持」。

我們修行,心要專、意要定,發一念心,心心念念要在法上,六度萬行,適應眾生,一定要「定慧為體」。時代的變化、人心的不穩定,我們修行者更要堅定信心。修行就是我們的體,要身體力行,我們的志氣、念力定要用心堅持,必得經過菩薩道,「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」。

這個定與慧,我們要用功才能顯德。我們開始發心,善法絕對不能失掉;但是學佛之後,惡的事,不要產生出來,我們要有定力、慧力,才能顯出這個德,就像塔一樣,五百由旬,縱二萬里之高。

「龕室立無量,喻慈悲之室。」一座那麼高大的塔,進到塔裡面,就會看到一個一個龕,這是譬喻大慈悲為室;我們行菩薩道,修菩薩行,首先要建立慈悲。拯救眾生,就要有無量數具足大慈悲心的人,才能入如來室。

「垂寶披瓔珞」,就這樣一直接近,因為塔很高,裡面有很多瓔珞、幢旛,從上往下垂掛。就像諸佛菩薩在度眾生,品格很高,但是他放下身段循循善誘,來關懷眾生,就像披瓔珞,用瓔珞寶衣這樣在覆蓋,表示法身莊嚴。

所以,我們必須要總持,總一切善法令生,持一切惡法不起,我們要好好用心受持;菩薩一定要總持這些德行,自然這個德就無量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