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82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57集
由靈山會聞法當機者未悟,
文殊彌勒述說二萬燈明佛,
釋尊出定開示讚歎一切智,
但生滅淨穢之情見未能忘。
回憶〈序品〉,靈山會佛陀說法,說完《無量義經》後,佛安然不動;佛既不動,大眾就沒有退場。看著佛入定,眉間放白毫光,照徹東方萬八千佛土;大家雖然聽過法,卻無法體會這個境界的奧妙。這當中,文殊、彌勒看大家還有疑惑,他們了解佛陀的心懷,但是聞法者根機還未成熟,還無法體會《無量義經》甚深甚深,真實甚深的道理。
文殊菩薩、彌勒菩薩就開始對唱,彌勒提問,文殊回答。文殊、彌勒述說二萬日月燈明佛的過程,就是連續二萬尊佛出世,同名叫做日月燈明佛,他的光明如天上的日月,如人間夜晚的燈光,這是一種譬喻。就像法,與天地宇宙同一體,有日月光明,這是永恆的。在人間,隨著地球輪轉,而有白天夜晚,白天有日光,夜晚有月光,室內也有燈光,譬喻我們內心應該時時都有光。
文殊、彌勒菩薩述說過去的二萬日月燈明佛,無始以來就有,還是一代接著一代,二萬的日月燈明佛,前後在人間,表示道理是永恆存在。
釋迦牟尼佛等待文殊、彌勒菩薩互相對唱之後,釋迦佛出定了,一開示就是一直讚歎,讚歎一切智、佛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。這是佛陀在〈序品〉,一直讚歎佛的境界,但是眾生還是一樣,「生滅淨穢之情見」,這種無明起落,雖然經與法聽多了,但是四十多年間都沒有離開「生住異滅」的心態。
聽經了解,清淨了,但是無明煩惱又再覆蔽,這種生生滅滅,生起了法的清淨念,但是很快就又忘失掉了,法就漏掉了,內心還是同樣污穢,故說「生滅淨穢之情見未能忘」。凡夫的心就是生住異滅,心境無法定、無法專,智慧就無法開啟。要開啟智慧,如佛一切智、一切種智都能現前,一定要將生住異滅的心理好好穩定下來,我們的智慧、真如才能現前。
否則隨著這個情見,隨著世間污濁的情被牽引著,隨著人我是非在起動,這就是我們凡夫心。這種生滅淨穢的情見若能完全去除,不再有世俗的情懷,完全清淨無染著,自然智慧就現前了。
釋迦佛在人間講說《妙法蓮華經》,因緣成熟了,多寶佛塔現前,其中是以事顯理,以相讓我們明法。現在的〈見寶塔品〉,寶塔現前,寶塔是相,寶塔裡面的法,我們要清楚了解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