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8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50集
眾聖之王說法教化眾生,
諸法空不可示言辭相寂滅,
有諸因緣故亦可說諸法喻,
形聲二益橫闊豎遠法界。
「眾聖之王」是釋迦牟尼佛,為一大事因緣出現在人間,說法教化眾生。人間眾生還是同樣迷茫,煩惱複製,業力累積。眾生究竟要到什麼時候對世間事才能透徹了解,是非分明?前面有看到人了,後面能承接下來的,還有幾個人呢?芸芸眾生,真正能契佛心懷又有多少人呢?
「諸法空不可示,言辭相寂滅」。要如何教育?眾生好像聽懂,又好像聽不懂。無論你如何去付出,眾生還是執在自己的立場與看法,就要有耐心。大慈悲為室,受佛陀大慈悲感化,我們也一起入如來室。我們與佛同居一處,若能以佛心為己心,就是「大慈悲為室」,包容天下眾生。
「柔和忍辱衣」,眾生剛強,我們體會法,穿起這件忍辱衣來覆護眾生,使令眾生惡不生,防止再犯錯誤。即便有錯誤,也要用柔和來包容他。「以衣覆之」就是包容。
但是眾生剛強,談何容易啊!就只好「諸法空」,只是空口說法「不可示」。法就是這麼難說,眾生才會這麼難度,因為「諸法空不可示」。有心的人、有根機的人,有同理心的感覺才懂得接受。
這個法在覺性中,利用口頭描述,從口出聲音,無形無相,能否入你的耳根?耳識有聽到嗎?入耳根,意識有收納進去嗎?有聲音入你的心,是存在還是不見了呢?「言辭相寂滅」,法,就是這麼深。
「有諸因緣故,亦可說諸法喻」。《法華經》,為什麼前面的經文譬喻過,後面還有呢?因為眾生不一定都了解,還要繼續用因緣諸法來譬喻。要用心了解「集」,為什麼眾生會累積來這麼多的習氣和煩惱?經過「阿含」、「方等」、「般若」,現在來到《法華經》的圓教中,我就得了?沒有,還是在糊塗中。
「阿含」還要因緣譬喻,「方等」、「般若」,一切法空,佛陀還是這樣在教育我們。這種「形聲二益」;常常說,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可成佛,善、惡,都要包容。在《法華經》,即便遇到惡罵、刀杖加害,這種惡形、惡聲、惡相,我們若能將它轉化過來,用善的妙音聲、用柔和的形態,如此就能二益。
現身用聲來說法,無不都在度眾生,做一個好的典範來度人。現在,善用科技,用聲色、形影同樣能利益眾生。橫的,能廣闊遍及全球去利益眾生;豎的,能從無量劫以前佛菩薩的教育,那個法讓我們了解本性真如的實法,無始無終、無生無滅,人人本具,發心做菩薩的人,人人都做得到!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