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品》滅盡五蘊 法空度生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081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49集

滅是滅見思惑、塵沙、無明三種,
度是明了分段、變易兩種生死;
滅盡一切之蘊,坐度生法空座。

我們要具足「大慈悲心」、披上「忍辱衣」,更需要坐上「法空座」。希望大家都能具備這三軌法,如此,就能很輕安入大圓教,自在悠遊在《法華經》的智慧法海中。我們一定要入佛法海,視個己根機,將法吸收在心底,任由我們自在應用在日常生活中。

我們依三法的軌則,進入佛的智慧法海,也就是「入如來室」、「著如來衣」、「坐如來座」。坐如來座要空掉一切,才能讓我們明心見性。之所以無法明心見性,就是我們的心常常受外界煩惱所拘束,無法很自在輕安的應法度眾。

所謂的煩惱,就是見思惑。「見」,就是執著在我見、我想的才是對的。這個見思惑,儘管成見很多、思考得很周全,但是容易偏空,就會惹成了塵沙惑。塵沙惑如黑風,隨風飄蕩,污染天空。我們的心地受無明風吹起了沙,塵沙惑惹起了無明。

修行要學會「滅」的功夫,得先滅掉個人的見解。見解要大眾化,如何入人群度眾生,就是「大慈悲為室」。慈的意思,就是眾生平安,人類平安、畜類平安,人與萬物全都和平相處、都平安,叫做慈心。

佛陀愛三界所有生靈,為一大事來人間,希望眾生的身心環境都很和睦,這是佛的慈悲心。佛陀要入滅時,還是殷殷交代,希望他滅度後,救世的良方都不離開《法華經》這部很圓融、心包太虛的大法。

人間有與無,有,一定要具備「大慈悲為室」、「柔和忍辱衣」;但是一轉,就是「諸法空為座」,空掉了一切,妙有就是真空。能去付出是「妙有」,沒有掛礙是「真空」。所以,我們要滅見、思惑,還要滅塵沙、無明這三種惑。

「度」,是「明了分段、變易兩種生死」。佛陀不只斷了見思塵沙惑的無明,且已透徹分段生死,隨著人間的壽命示滅。其實滅而非滅,他還是要倒駕慈航。無論變易生死、分段生死,佛陀本就明明瞭瞭,應世間壽命顯示滅度。

「滅盡一切之蘊」,五蘊──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這個蘊涵蓋世間一切的物質與人的心理、心識。我們凡夫,各人有各人千萬般的心思和意識,但是佛陀明明瞭瞭,聲聲色色都很清楚,不受外面境界所影響,所以他滅盡一切蘊。

我們具備如來室、忍辱衣,入人群中付出一切,諸法空為座,就是「坐度眾生法空座」。我們所坐的位置,就是要入人群度眾生,不受種種煩惱所牽絆。不執有,也不執空,能夠一切圓融,就是法空座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