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81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47集
明了三軌法則,慈悲生一切善,
柔和遮一切惡,法空寂一切相。
處大眾中無所畏心,廣為一切分別演說。
在《法華經.法師品》,佛陀用心良苦,一直期待人人要深信體會圓教的真理。他滅度後,未來,「法華」的精神理念要如何弘傳?在佛陀時代,他最擔心的未來,就是現在的五濁惡世,唯有《法華經》這圓融的教法,能應世間濁惡無明煩惱所需要。所以,他對這部經傳法是很用心,不斷地表現出人間的一大事因緣,希望人人回歸真如本性,與佛同等、同覺悟;那個慧性是遍虛空法界,與法界合為一體,這是佛陀最大的盼望。
若懂得珍惜的人,聽法再多一分用心,用在日常生活中,契合我們的法性。聽聞「大慈悲為室」的法,看到他人扛起粗重的擔子有些吃力,趕緊伸出雙手幫他抬一下,付出一點力氣,盡一分力量,去減輕他負擔的辛苦,這就是大慈悲心。這個心宅,就是心室,我們能發揮同理心。只要從小小的動作開始用心,生活與法就會合了。
這分的愛,一層深入一層、一分一分擴大,從淺入深,從小而大,擴大到我們不認識的人,發揮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同樣去疼惜、去愛,這就是「大慈悲為室」。這幾天所說的三軌法則的第一項,「慈悲生一切善」,這是我們平時要培養的,都很簡單,人人也都做得到。
「柔和遮一切惡」,人要多包容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我們的心要很開闊。如地藏菩薩不只「度生」,同時也要「度死」。因為不忍心人間造惡,將來墮地獄,所以他發願,不只要度盡眾生,若獄未空,絕不成佛。這就是大慈悲室、柔和忍辱衣。這個柔和,就是要止一切眾生惡,即便眾生造惡,墮入地獄,他也要到地獄去救度眾生。
諸法空為座,「法空寂一切相」,表示心很清淨。度盡一切眾生,但是沒有「我是如何去度化」,就是盡心力度化,眾生快樂,我法喜,這種隨喜功德。五蘊皆空,完全掃除身心的煩惱,靜寂清澄,只是志玄虛漠,心包太虛,這種開闊的心境,叫做「法空寂一切相」,完全都空了。
「處在大眾中無所畏」,既然沒有貪名著利,只為天下人的利益而來度化,在大眾中說法就沒有畏懼的心。「廣為一切分別演說」,不是為自己,是為大眾而演說,不是為名、為利,是為人人能夠體會法的道理,身體力行在生活中,就只為此而已。行在菩薩道中,沒有人我是非,人我都歸納於天地宇宙同一體,同體大悲,這就是佛陀教育我們的三軌法則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