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81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46集
此經總記三乘,廣收五教義,
開明決了聲聞行,離佛道遠,
是以開佛知見,直入佛智慧。
《妙法蓮華經》,既是三乘的教法,還收納五教義,三乘五教的道理都涵蓋在這部經。既已打「開」這圓教的門,佛陀決定要向修四諦、十二因緣法的小乘聲聞行的人再鞭策。
《阿含經》的時代,佛陀只是引大家入佛門,人人本具佛性,啟發人人的善心,讓人人了解人間苦難偏多;說出社會很多的道理,引出佛陀的教法,共有三乘五教。
小乘法,只引導大家明瞭人間苦難,了解因緣果報觀。聲聞,他們決心斷煩惱,也決心與人群隔絕,不要再去攀緣,因此,離佛道還很遙遠。最重要的,佛陀是要引導我們回歸真如本性,與天體合為一體。但是,聲聞乘距離發現本性與天地合一的道理還很遙遠,故說「離佛道遠」。
「是以開佛知見,直入佛智慧」,因為佛陀過去已經打開方便門,現在更引入這圓融一乘的大教,要讓大家清楚明白:只守在聲聞、緣覺,離佛道還很遠,大家要再精進到一乘實法。佛陀直接開出佛的知見,這條道路就是菩提覺道,要引導人人直入佛的智慧來。這就是「以如來所說諸經,約其義趣」,要讓我們清楚了解法的意味和趣向,深與淺不同,讓我們開明顯義。
進入《法華經》,佛真正開明顯義,不要停滯在過去「阿含」的時代,也不要停在「方等」、「般若」的時代,應該一段一段向前走,「令眾生修行有序」。
佛陀接引眾生的次序,是立五教;第一是小乘教,第二是大乘始教,第三是大乘終教,第四是頓教,第五為圓教。
小乘教就如「阿含」。「阿含時」十二年的時間,要讓一般人了解世間的佛法,清楚苦、集、滅、道,知道一切都是煩惱累積,因緣果報。接下來就是「方等時」、「般若時」;「方等」與「般若」是大乘始教,開始要接引大家進入大乘。
在「阿含」,一切都「有」法,再來就是引入不要執著,分析到底一切歸空,有生,有老,有病,有死,最後歸於「無」。每個人皆然,有開頭,到最後結束一生,就沒有了,這是大乘始教。不要執著「有」,我們要將「有」看成「無」,一切放下。但是,這樣也會偏空,佛陀還有未說的至真一乘的大法,即是大乘終教,也就是「法華」圓教。包括前面的小乘、大乘,從有而到無,最後回歸到圓教來。
此外,還有頓教與圓教。頓教,根機很敏銳,大根機的人,不必從小教開始,可以直接跟他說大乘法,讓他一聞即悟,這是頓教。但是耐心還沒有很扎實,發心容易,恆心難。最終還是需要《法華經》的圓教;能圓滿這些小乘教、大乘始教、大乘終教、頓教、圓教,全都圓滿,叫做五教。
從小教開始,層次分明,讓大家穩穩地將地基打好;毫無疑問地,下定決心,定心、耐力,願意入人群中去,為人間承擔天下事,道心永無退失。這是很圓滿的教,菩薩道不退轉,鄰於聖位,差不多要到佛的境界去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