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80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42集
慈悲覆物惠利終究歸己,
入此之室名為柔和忍衣,
終日度生不見有生可度,
忍辱六度可防瞋之恚害。
「慈悲覆物惠利終究歸己」。以慈悲來說,用愛覆護一切眾生,這是我們的本分事。因為我們要入如來室,與佛同等大慈悲心,視天下眾生同一體,這就是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與天地同一體,所以「慈悲覆物」,庇護天下一切眾生物命。
「惠利終究歸己」,我們要學佛陀的慈悲,疼愛一切眾生。我們若有佛心,疼惜天下眾生物命,其實我們也享受了天下眾生那分恩德,彼此都能得到利益,應該互相感恩。所以,大慈悲心覆物,惠利終究歸於自己,天下眾生平安,自然我們也就平安。
「入此之室名為柔和忍衣」。大慈悲為室,柔和忍辱衣,我們進來這個室,如同穿上一件很溫暖的衣服,不怕霜寒雪凍,且又能遮風、蔽體,這件衣服既能莊嚴我們的身,也能照顧我們的心,身心都受到照顧。
「終日度生,不見有生可度」。我們要去度眾生,其實也沒有什麼眾生可度。因為人人本具真如本性,各有本能、潛能,還要去度誰呢?我們想要去救人,其實自己也是受法所救。
之前提及,眾生若能聽聞《法華經》一句一偈,就能得到諸佛以衣覆之。只要你聽到這部經,心生歡喜,就入佛的法門來。懂得將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終日都在度生。人人有本能,也都有潛能,人人都能發揮這分持經、傳法,只要依照這個軌則走,生活中無不都在說法。
「忍辱六度可防瞋之恚害」,傳這部經需要很多忍耐。要有耐心耐力,不斷地克服過來。所以,六度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這六度的法,還是要繼續。若能忍辱,就能預防我們的瞋心,自大、氣大,動不動就發脾氣;有忍辱,自然就能「防瞋之恚害」。
世尊教導我們入如來室,如來室就是世尊所覺悟的境界,「世尊教入我室」的這個「我」,就是佛的大我。「入如來室」;「著我衣」,就是「著如來衣」;「坐我座」,就是「如來座」。「若無此三法,豈得為弘經法師」,必定要具備這三項法,才是談法之師,講經的人。
五種法師,若安住在三軌,就是「安住是中,用此化他,說法不怠心」,我們的心常常都是很殷勤、很精進。
「弘通法華者,謂之五種法師」。五種法師,第一受持,第二讀經,第三誦經,第四解說,第五書寫。經法要能傳下去,佛陀的時代提倡大家要讀、要誦,要背入心來,就要靠人寫下來、抄下來。而法要能流傳,最重要的是要講說與身體力行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