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品》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080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35集

於佛智水近謂勤施功力,
誓願求大乘行是菩薩道,
漸漸修學悉當成就佛道。

行人在高原旅行,感到十分口渴,打算鑿井求水,又哪裡求得到水呢?必得鑿地開井,希望可以掘得井水。但是,要懂得選地勢、選水脈,在水脈流經處鑿井,方能得到水。

即便在高原上鑿井一段時間,井也鑿得很深了,怎麼還是乾乾的土?離水脈還是很遙遠。就如我們接觸到佛法,雖然也發心願意聽聞,卻是接受有限,只選擇對我有受用的經文接受。

接觸佛法必定要有耐心,而且要有甚深的信解,還要長期浸潤;否則,不過是世智辯聰,看起來智慧很高而已。

佛陀教導我們脫離生死的方法。生死固然苦,卻是不知道苦諦是從哪裡來?經文再深入了解,苦,不是單純的苦,是從外面的境界引入,根與意識去接觸外面的境,從意識招來歡喜與不愛的分別。

愛的,起欲心追求,對物質求無止境;對人也是如此,糾纏不休。心的無明、煩惱,這種人與人間的衝突,媒體不時在報導。業力既成,今生後悔,來生受苦。經文引用很多譬喻讓我們知道,用這些人事印證佛經的道理,都是真實不虛。

我相信,也了解苦集因緣非常的微細、複雜。微細的,是從五根、五塵引起五識、六識、七識,造作回歸藏入八識田中,重重疊疊,無不都在人事物與根塵會合,愚癡、愚昧,而去造作很多複雜的業力。

了知人生如何造作,到頭來還是苦空無常;既然知道了,就要趕緊修行。為了修行,選擇獨善其身,不敢再與外面的根塵、意識去會合,他們認為這是最究竟。這個「最究竟」,就像帶著煩惱在修行,要在高原鑿井取水,還是很遙遠。

有經驗的人引導,告訴我們還要向前,方向要對準,水脈是在那邊。我們相信,移到另一個有水脈的方向,用功掘井,愈鑿愈深,愈掘愈廣,漸漸地,也會看到濕濕潤潤的泥土。

看到濕濕的泥,證明地底下確定有水脈,就要把握時間,不要停歇,繼續殷勤施功,很快就能見到透徹的清水。「於佛智水近」,明知方向是對的,做的事情是對的,我們更得把握時間,多用功去付出。

「誓願求大乘」。既然知道這是大乘法,佛法中求得我們所需要的慧水、法水,我們要再用功,方向不要偏差了,繼續用心施功、出力,就是行在大乘菩薩道。大乘法就是要入人群,菩薩是緣苦眾生,我們要堅定大乘的方向,身體力行菩薩道,自然就「漸漸修學,悉當成就佛道」,這是很確定的事情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