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73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34集
乾土施功不已者,喻入乾慧地,由施功漸而進。
濕土喻歷聞般若,至泥喻至今,聞妙法蓮華經。
我們修行、聞法,希望能夠開啟智慧。過去愚昧,從有生以來,一直在人群中隨波逐流,受世間很多的煩惱、無明所污染。現在已經聽到佛法了,知道守在自己的利益,難免會計較,惹是生非,就會產生很多煩惱。
我們追求佛法,要開闊心胸,捐除己見,體會天地宇宙真理;了解人與人間要互相容納,樂意付出,此所以我們學佛,要從人事中體會道理。既然知道人生無常,卻是獨善其身,不要與人計較;這是譬喻站在高原上鑿井,費盡力氣,只看到一片乾土。
若是教內凡夫,知道佛法道理,卻是獨善其身,各人修行各人得,不顧他人。如同「乾土施功」,在沒有水脈的高原一直掘土,想要求水,就像入乾慧地一樣。雖然很用功,有得到智慧的種,卻是很膚淺,沒有水來滋潤,也無法延續這個善的種子、慧的種子。
我們應該要有慧的因,才能生出福的緣,慧因福緣要會合起來,就是真理。但只是修慧,不曾想到要修福滋潤他人,只在乾慧裡,叫做乾慧地。
真正學佛的人用心聽法,已經了解方向;我們要得水,一定要在有水脈的地方。若在沒有水脈的高原,一片乾燥的土地上一直施功,也是無濟於事;要有方向,用心去精進、施功,好好去付出,漸漸而進,自然就會看到濕土。
方向對了,水脈對了,漸漸看到濕土,就知道下面應該有水,這是譬喻「歷聞般若」。「至泥」,是「喻至今聞妙法蓮華經」。現在已在般若,真實的智慧,了解一切皆空,還求什麼人天福、斷生死?
真正的般若,要空掉一切,到了真空,連自己都沒有了,只為天下人群,這就是無私。不是只為自己的利益,要求的是天下人的利益,但求天下眾生平安、解脫苦難,不是為自己而求。
這已經到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壽者相,一切全都沒有了,真正入般若真空。所以說「施功」,我們在水脈上施力,看到濕的土,就像在《般若經》中得到智慧。只得到智慧還不夠,還要繼續開鑿下去,因為智慧真空還含著「妙有」,這個「妙有」能得到淨水;淨水能洗滌一切煩惱垢。
所以,濕土再下去就是濕泥,就知道很快就可以看到淨水了。「至泥」就是譬喻已經聽到《妙法蓮華經》,這清淨的水,出污泥而不染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