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品》供養諸佛 弘通法華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053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01集

謂諸菩薩之所供養,
非止於一佛一國土,
能以供養微塵諸佛,
以身命財及諸供具。

諸菩薩之所供養,無始劫以來,發心立願為眾生付出,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所供養諸佛,無量無數。供養,表示發心立願付出。身是載道器,修行一定要盡形壽、獻身命,不斷追求佛法、真理,不斷為眾生付出,這叫做供養,也就是付出。

菩薩為眾生付出,不是一生一世,要無量生世。「非止於一佛一國土」,就是無量世界、無量佛。二千聲聞,佛陀要為他們授記時,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,一沙一塵來計算,有這麼多的佛要供養,不是一佛一國土而已。無量數佛出現人間,菩薩身體力行供養,求佛道,修佛法,為眾生付出。

菩薩累生累世來來回回人間,「能以供養微塵諸佛」的心,用全副生命為眾生付出。不是只有一佛、一國土,所要供養的就是微塵諸佛,一塵為一國土,一國土一佛,這樣去計算。

「以身命財及諸供具」,盡形壽、獻身命,生命都願意奉獻了,何況身外物呢?這在佛本生經,以及佛與弟子因緣經,已有很多的記載。可見,修行要用很長久的時間,我們還要有一分覺悟,盡形壽、獻身命去付出,生生世世行菩薩道,最終目標就是成佛。所以說,行菩薩道是多麼重要。

塵點劫前,我們就在十六王子的道場結下不解之緣,現在才能在這裡講《法華經》,聽《法華經》;同在一個時間、不同的國土,他們也是在聽《法華經》,這都是因緣啊!

「佛滅度後,能正行此六種之人,即是法師」。六種就是受持、讀誦、唱頌,或者解說、書寫、供養,這六項。供養,就是用華、香、瓔珞、末香、塗香、燒香、繒蓋、幢旛、衣服、伎樂,乃至合掌恭敬,全都叫做供養。我們學佛,要發自內心虔誠的付出,即是供養。「乃至合掌恭敬」,就是雙手合掌,這也是一種供養。

我們學佛的供養心是無處不在,供養就是用最虔誠的心去付出。佛陀所說的教法,不只讓我們誦、讓我們聽、讓我們求,我們還要身體力行,為人間付出。上求佛法,法入我們的心;下化眾生,身體力行。如此,我們無時不刻都是在供養過去的佛,供養未來的佛,供養眼前皆當成佛的人人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