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品》昔緣不墜 理性常在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052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00集

如與醒人繫珠或聞不解,
如與醉人繫珠求生艱難;
大通塵點劫前法華宣化,
此與十六王子覆講傳承。
化城引昔緣之不墜,
繫珠明理性之常在。
喻有大器卻甘作小智人。

這段文,是再提醒大家〈化城喻品〉所述,無始以來,塵點劫前,本性常在。我們的真如本性與生俱來,無始無終。佛陀慈悲,一直提醒我們,各人心中都有一顆寶珠,也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,但是累生累世受無明覆蔽,不知自己身上懷有一顆寶珠;只聽人家說,寶珠價值連城,只是羨慕別人有寶珠,其實內藏寶珠,卻是並不知道。

我們沒有用心,或聞而不解,就如「與醉人繫珠」。醉人,喝醉酒的人,繫一顆珠在他身上,他卻一無所知,「求生艱難」。明明身上擁有價值連城的寶珠,卻是輾轉顛沛,生活依舊艱難貧窮。

在〈化城喻品〉,釋迦牟尼佛用塵點劫譬喻無法算計的時間之前,那時「法華宣化」,大通智勝佛開始講《法華經》,之後入靜室,接著由十六沙彌覆講《法華經》,傳承這一乘大法。

〈化城喻品〉引述過去的過去,佛陀提起大通智勝佛講述《法華經》,可見自古以來,《法華經》也是無始無終,與我們的真如本性同在,與天地宇宙萬物真理,也是同存同在。

繫珠,譬喻身上有這顆珠,就是理性常在。人人的真如本性,全都常在,人人都有大器,人人也都可以成佛。人人都有這個良能,人人都有大器,卻是自甘作小智人。大家只想獨善其身,不願入人群行大乘菩薩道,實在很可惜。

佛陀講經用很多譬喻作解釋,用「因緣果報」來分析,無形的道理,要用有形的人事物來解釋,證明法可以讓我們在人間應用。希望人人走入人群中去,「有法度眾生」,有豐富的方法可以度眾生。

眾生現在需要的,就是發大心來淨化人心,這個時機非常迫切。佛陀開始授未來的記,說:「我若滅度後,有願意受持《妙法華經》的人,這個人就稱為法師,因為他依法受持而說法。」

這是佛滅度後,若有人聽法入心,願意受持《妙法蓮華經》,身體力行,去說法、傳法,就稱為法師了。這樣的人,以法為師,以戒為師,為人師,為修法者之師。我們若能將法入心,法中精髓用在日常生活中,用在茫茫無明煩惱眾生,得有依歸的一條道路可走;若如此,我們也是依法、說法、傳法的人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