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2016051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88集
外現羅漢相而內密是菩薩行。
持戒密行,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;
大眾不知,唯我自知,勤持能行。
我們學佛、修行是自己的本分事,就要用心內觀,好好修行。
羅睺羅修行,從童真入道開始,與一般孩子同樣得到很多人的寵愛。不過,經過佛陀嚴格教誡,師父密切的管教,羅睺羅在這樣的環境中慢慢長大了,從幼年而少年,而青年,雖然還未受比丘戒,還是沙彌,已是莊嚴端正。
羅睺羅與佛陀,這對父子,也是導師與法子的感情。佛陀,視天下眾生如羅睺羅,羅睺羅如天下任何一個眾生,都值得他憐憫。
曾經羅睺羅與師父舍利弗受到一群乞丐的羞辱,經舍利弗勸誡忍辱後,得到內心清淨。佛陀無不教導人人要大慈大悲,但是多數人都像發狂暴戾的人群,往往只會侮辱善良、有道德、心很柔軟的修行者。這些修行者就要忍,能忍即德;此所以佛陀要在人間這麼辛苦的教化,忍過之後,心靈就是那分輕安。
我們的慧命需要以忍為舟船,可以安度海面上的狂風巨浪。這就是佛陀所教育的真理,面對無明、瞋怒,教育我們要用慈悲來對治。
羅睺羅繼續茁壯長大,大家議論他是否證果了。佛陀對羅睺羅開示:「要記著,對五蘊法要很用心,要好好體會守持五蘊法。」羅睺羅好好地靜思惟,思考五蘊──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到底五蘊是什麼?慢慢用心,忽然間就體會了。
從五蘊能分析到〈三十七助道品〉,從五蘊能分析到六十二見。他體會到了,一切從「四正勤」開始去思考,完全體會「三四、二五、七八」的道理。佛陀對我們教育,無不都是心與外面的境界。寬一時的心,就得一時的安穩,忍一時瞋怒,得輕安自在。種種道理,無不都在日常生活中,忽然間,他的心完全開闊起來。
「外現羅漢相,內密菩薩行」,羅睺羅講出如何修行,將要發心入菩薩道中。大家終於體會,羅睺羅的根機深不可測。平時已經持戒密行了,他在僧團中,「三千威儀、八萬細行」,大家目睹羅睺羅已經證果了。
「大眾不知,唯我自知」。大眾不知時,所以大家議論,佛陀給羅睺羅機會,讓他用心下功夫,再一次將法完全凝聚起來,全都透徹了解了。這就是平時「勤持能行」,平時就是這樣走過來,佛知、羅睺羅知,現在大眾也知道了。這就是「外現羅漢相」,其實已經發大乘心了,這是羅睺羅修行證果的過程。他自己心態穩定,修忍辱行,故能得佛授記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