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》七覺因行 寶華莊嚴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

2016051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85集

本是菩薩跡為小乘,
示諸眾生無量功德,
安住佛法求無上道,
上求下化因圓果滿。

「本是菩薩,跡為小乘」。弟子隨佛修行,各種的根機都有,小乘、中乘、大乘根機;《法華經》所載,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追隨在佛陀身邊修行幾十年的弟子,同樣也能代替佛陀到處弘法。

像是目犍連、舍利弗、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、迦葉尊者等等,有時候也會離開佛陀,到其他地方去弘法教化。但是,還未授記之前,佛陀指責他們還是在小乘法中,還是叫做聲聞。

一旦接近授記了,佛陀就為他們講起,過去生中也是這樣發心,也是這樣修行。這些修行者也都是有願而來的,塵點劫以來,他們生生世世,都是與佛同心願。只是釋迦牟尼佛發心精進,悲憫眾生,不捨眾生,與眾生的緣很深,入眾生群中付出,造福很多,這是釋迦牟尼佛修行的過程。

就如現在,有的人很發心,手腳很勤快,很願意去幫助人,自然他與人人都結好緣,大家特別愛戴他、讚歎他。有的人就只知道道理,較不喜歡與人攀緣,雖然他也有修行,卻是與人的緣很淺,自然比較慢成佛。因為緣淺,眾生緣不夠,成佛就有先後。

「本是菩薩,跡為小乘」,大家都有發過心,只是還未成熟,還未發心出來。雖然還未發大心,但是在僧團中薰習的人,看起來像是修獨善其身,其實發大乘心或小乘心的修行者都有。其中不少已經發大心的人,不只今生此世,是過去長久時間,都是這樣薰習過來的;生生世世都發這樣的願,但只知殷勤精進,眾生緣還未很成熟,在僧團裡面,還是跡為小乘。

其實入僧團就有功德了,因為佛法興盛就要看僧團。倘若佛教的團體整齊,修行有威儀,僧團的威儀如規如律,啟發人心的信仰,「示諸眾生無量功德」,讓大家看到僧團修行的莊嚴,啟發這念道心,發心奉持佛法,這就是無量功德。

「安住佛法求無上道」。出家具足形態威儀,人人安住在佛法中,安住在僧團,不僅聽法、說法,又能力行,聽行全都具足,不斷求無上道,就是正等正覺成佛之道。

「上求下化因圓果滿」,自然因圓了,只要有因,功德圓滿了,與眾生結深緣,不斷在人群中,與眾生的緣未曾疏離過,而且上求下化,造福人群。更需要「安住佛法求無上道」,不斷求無上道,聽、說、行都要並行,才能因圓果滿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