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》廣修七善 蹈七寶華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

2016051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84集

人之初性本善,性相近習相遠。
人性本具覺性,稚童天真純潔;
直心入道無染,圓鏡境智明淨;
自性清淨隨順,理諦法性覺慧。

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人人本具清淨佛性,與佛的智慧也是相近,只是被煩惱無明一直熏習,覆蓋我們清淨的本性,一直生活在煩惱、無明中,苦不堪啊!

人人本具覺性,就如稚童天真純潔,還未與世間人事物發生關聯時,在父母庇護下,人間世事好像與孩子無關;不論他是生在貧困家庭,或者富有家庭,只要認定這對父母,在童稚的心靈中,貧富都與他沒有關係,不受外面境界所污染,一派天真純潔。

孩子漸漸長大,不知覺中,懂得去分別人情世事了。有的孩子會體諒父母辛苦,清淨本性還在,還未受很多煩惱所污染;有的就會分別別人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,無明煩惱一直覆蓋過來,開始不學好了,執意要闖出一片天,一念偏差,就走錯路了。

這就是「習相遠」,本性原本是這麼簡單、清淨,卻在成長過程中,受到人事物的欲念所誘引,產生無邊的煩惱,習氣愈來愈重,愈與清淨天真本性悖離了,懵懂、無明愈是覆蓋。

就如佛陀的親生子羅睺羅,也解釋作障礙,自障礙母親,因為他的母親懷胎六年才生下他。佛陀成道六年後,淨飯王要求悉達多太子回來度化國人,佛陀就在距離王宮不遠的尼拘留園森林中,回歸原來的僧眾生活,再常常回去皇宮說法。

這當中,羅睺羅很喜愛親近在佛的身邊。佛陀說服淨飯王不如讓羅睺羅出家,得真理、聞佛法,才是真正愛幼小的孫子。淨飯王應允,佛陀要目犍連為羅睺羅教授,舍利弗為羅睺羅的師父。所以僧團中第一位沙彌,就是羅睺羅。

小沙彌在比丘群中既調皮又可愛,養成愛捉弄人的習性。佛陀用一桶水教化他:你原本在王宮長大,天真無邪,內心很純淨;在僧團中出家一段時間,心不但沒有淨化,反而受到污染。生命隨日而逝,你現在已是青少年,不再是幼年,正是要護自己慧命的時刻。

經過佛陀嚴格教誡後,羅睺羅懺悔,開始「直心入道無染」。就此開始,他以童貞入道,直心無染,「圓境智明淨」,大圓鏡智自然明淨,再不受任何污染了。因為羅睺羅密行第一,三千威儀、八萬細行,皆能持戒堅固。從此,他的心鏡如大圓鏡智保持得很乾淨。

「自性清淨隨順,理諦法性覺慧」,他還是保持著人性本具的覺性,稚童天真純潔依舊,自性清淨,隨順佛教,自然所有的諦理,覺性慧海,皆能湧現出來,這就是羅睺羅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