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》阿難因緣 持法不忘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

201605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79集

同時發心而同持修有異,
彼阿難樂多聞我常精進;
多聞者得空王佛之法語,
所以長於討論短於自修。

釋迦佛與阿難在過去過去生中,無央數劫以前,同時發心,也同時受持佛法,但是所在受持,各人修行,各人方法不同。「彼阿難」,那時候的阿難是「樂多聞」,釋迦佛在彼時修行時,就是「常精進」。所以「多聞者」就是阿難,「得空王佛之法語」。

那個時候,空王佛所講的法,那位修行者全都聽進去了,擅長與人討論法,自己較少用功自修,「短於自修」。時間都是用在讀書、看書,事情懂很多,論調很高,但是自修較少,就是自己用功偏頗了。

這是無量數劫之前,兩位修行者同在一尊佛的道場修行,各人修的行是不同。那時的阿難就是偏於多聞,另外一位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,就注重在精進。

修行,要如何下工夫,就在各人不同的修行心態與真正身體力行。在定光佛的時代,一個是還在世俗的長者,也就是阿難,很用心支持修行者小沙彌(釋迦佛),讓他的生活不致欠缺;另一個在他師父的座下,一直很精進入經藏,這就是釋迦佛。

在空王佛時代,兩人已在道場出家,同時發大心。由此可知,定光佛比空王佛更早,因為一位是出家的小沙彌,一位則是還在世俗的大長者,可見從定光佛時候種下這個因,累生世到空王佛時,因緣全都成熟,兩個人同時發大心出家。

而後,釋迦佛已經成佛了,阿難對佛法也是生生世世一直薰習,到現在已經貼近佛心。而且佛所說的法,點滴都流入阿難心,阿難的心智,完全含藏著真理。

表示過去阿難與佛陀在空王佛時,兩人修行的方向愈來愈接近,也愈來愈精進。今生此世就這麼近,近在王宮為至親的堂兄弟,近在一個道場,佛是傳法,阿難受法,法藏在阿難心。

佛已經成佛了,阿難靠近佛的身邊,為護法藏者,但是還有很多學與無學,還是在小乘行中。這時候,佛陀全部授記,就是與釋迦佛過去有緣同修行者,現在要一一為他們授記。大家都有信心,未來長久的時間要好好地受持。

這叫做修行,種如是因,得如是果。長遠劫之前,佛法能夠延續下來,就是要有這樣的修行者,不斷發心入人群中,護持修行者,以傳承佛法。我們學佛,要很用心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報。在不同的環境,不同的依報、正報,能得到佛法,我們要很珍惜啊!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