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2016042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71集
二千人但有默念瞻仰尊顏,
引望同二尊者故云如所願,
思齊之念孰能無渴望有份,
住立者引領而仰望同前得。
〈授學無學人記品〉,這一品是佛陀為所有弟子授記。授記有前後,要視根機、因緣,這是佛陀要讓弟子體會人人本具佛性,將人人可成佛的信心提升起來。但是成佛的先決條件,人人都得努力修行才能得。雖然人人皆有佛性,我們卻用無明、惑念,將佛性的光明智慧遮蓋起來,發揮不出來。因此,要消除掉這些無明,就要努力用功。
從舍利弗開始,在〈譬喻品〉得佛受記,佛說出弟子過去的因緣、修行的過程,因緣成熟,自然佛為他們授記。前面的〈五百弟子受記品〉已經有五百人、千二百人得記了,後面的阿難、羅睺羅也是大家都認識的人,不只人間認識,天龍八部也全都認識,因為這兩位在佛的僧團中很特殊;一位是佛的堂弟,現在擔任佛陀的侍者。法出佛口,流入阿難心;阿難博聞強記,佛陀每一句話入阿難的心,絕對不會忘失。阿難就是人人所認識,尊重佛,即是尊重阿難。
羅睺羅是佛的兒子,且受到佛陀嚴格教育,以及舍利弗、目犍連的用心栽培;所以,羅睺羅修持密行,也是大家都了解。雖然不是常常活躍在人人面前,但是人人都知道羅睺羅外現羅漢相,內修菩薩行,密行第一,很靜謐,很有修行。
唯獨佛陀還沒叫到這兩個人的名字。這一場,二千多人心中有這樣的祈求──授記還沒有結束,佛陀慈悲,若叫出這兩位也能前後受記,可能我們大家也有份。
在那個場面上,阿難走出來,羅睺羅也出來了,在佛前表達出他們的心聲,期待佛也能點名授記,不只我們兩個人,包括在座二千人,大家都有這樣的希望。之後,二千人趕緊站起來,整理好他們的衣服,恭敬就位作禮。
雖然大家沒有開口,卻是默默期待,「引望同二尊者故云如所願」,如是期待,如是祈願,「同二尊者」,如阿難和羅睺羅一樣,叫做見賢思齊之念。
「思齊之念孰能無渴望有份」,大家都得佛授記了,我們二千人也是很期待啊!大家圍繞在現場,「住立者引領而仰望」,大家伸長脖子很用心在聽,聽佛是否向這兩位尊者叫名授記,然後我們也能受記。
這段經文就是描述二千人見賢思齊的心聲,就如我們人間菩薩,別人做得到,我也應該做得到。大家在讚歎付出的人行善、行孝,真的是了不起,也是讓人很感動,其實我也很期待我能和他一樣,我也是人人所羨慕的典範之一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