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》多聞第一 阿難受記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

2016041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64集

研理靜慮勝見已極,
無所復學故名無學,
或是有學或是無學,
同時授記同一名號。

〈五百弟子受記品〉已告一段落,接下來的〈授學無學人記品〉,有小乘之學與無學,也有大乘之學與無學。獨善其身的小乘學者,道理究竟了解,證四果位,該學的全都學了,就是無學。若是發大心、立大願的大乘行者,他對過去的人生因緣,現在人生的依正報,未來的人生,這些小乘教法全都理解了;還要用心追求大乘教理,不斷的上求下化。

佛陀的常隨弟子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、目犍連、舍利弗等等,這些法身菩薩都是隱大現小,常隨佛學,聽佛的教法,讓社會人群知道這是佛法的僧團。儘管很多弟子常隨佛陀聽法,並未全都停滯在小乘,其實菩薩僧也是很多,已經無學的法身菩薩現身在人間,隨著佛陀度化眾生。

「或是有學,或是無學」,或有學就是初發心的人,開始對佛法起歡喜心,了解人間苦難偏多,發心出家,這是初發意入僧團;就需要有體解大道的智慧、深入經藏的人,再來接引初發意的人。所以說,一個僧團要有很資深的無學,也要有才開始發心的有學。

「同時授記,同一名號」。前面〈五百弟子受記品〉,同時受記,同一名號,接下來的〈授學無學人記品〉,同樣有學、無學人能得佛親自授記。佛陀的慈悲,要讓凡是願意出家的弟子有信心。大弟子中,還有多聞第一的阿難,以及密行第一的羅睺羅,這是「人所知識」的弟子,也包括千二百人,眾所知識,都認識的人。在〈授學無學人記品〉中,阿難、羅睺羅就在上首,佛陀開始授記,就要從這兩位開始。

千二百人也是常隨眾。從佛陀開始修行,到處弘法,各地都有發心要出家修行的人,就在地出家,常常追隨在佛的身邊修行。陸陸續續有新發意的人來僧團,或者佛遊化人間到某一個地方,他們發心求出家,就在地出家修行。

這二千人,就是各自在不同地方修行的人。佛陀的慈悲,「應機」,應這些住在外面的弟子心所祈求,同樣也有授記的機會。〈授學無學人記品〉,就是應散居在各地修行的弟子宣講的。佛陀平等對待弟子,常隨眾已經得授記,散居在各地的二千僧眾,也應該安他們的心,為他們授記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