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201604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63集
學無學:
以斷妄惑是謂之有學。
究竟妄惑盡,無更可修學者謂無學。
小乘之學與無學,是前三果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,稱為有學;羅漢稱為無學。大乘之學無學,是以菩薩之十地為有學,佛果名為無學。
現在進入第九品〈授學無學人記品〉。學,修行者要斷妄惑;因為我們煩惱多、無明厚,要學習斷除妄惑的功夫,功夫就是學地。妄,是虛妄,惑就是無明,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常認妄為真。世間很多道理,不去透徹了解,只用五根緣著外面的五塵境去作分別:我很愛,我不愛,卻不曾想這些東西是怎麼來的。
所有東西都是組合起來的。手裡拿著一支筆、一張紙,或一本簿子。紙和簿子,明明是簿子,為何說是紙?明明就是紙,怎麼說成簿子?不過是名稱形相,人卻為了名稱形相常在爭執。追究它的源頭,來自天地間的山、土、水、樹、空氣,而成為我們手上的一張紙、一本簿子。明明是一張紙,怎麼又說到樹呢?樹又是如何變成紙?這就是道理。
其實,樹也是來自種子,合抱之樹發於毫芒,本來是一顆如毫芒的種子,將種子剖開來看,也是無形無蹤,一切都是因緣會合,樹的種子就是植物的物理。
這個因,將它會合就成為一棵樹,這就是道理。但是我們對這些道理的源頭一無所知,只會認形相而起爭執。
「一人吐虛,萬人傳實」,一句話偏差,造成人我是非,困擾人的心,動搖人的感情,就這樣分裂、對立了,此所以人間會有這麼多的煩惱災禍,就來自妄、惑;不清楚,人與人之間就起懷疑,缺了彼此的信心,缺了人間萬物的道理。
人的一生都在學習,世間社會也是從幼教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節節升高上去,各領域都有研究不完的道理,叫做有學、學地。我們修行也是一樣,從人間疾苦,推溯到生死因緣,生生世世、累生累劫,很長遠的道理。它的因緣,過去的宿命,現在的生命,未來的依正報;卻是不知所來,也不知何去?此所以我們人生還在妄惑中。
生從何來,死向何去,要如何才能生死自在?這就是我們要學習了解的,叫做有學。「究竟妄惑盡」,我們學就要學到究竟,將虛妄的無明惑,全都究竟了解,也全都去除放下,這就是我們修學的過程,叫做有學;若到究竟,全部透徹了解了,「無更可修學」,道理全都清楚明白,叫做「無學」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