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2016041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61集
因無明所覆不能覺曉,
後因以如來方便開示,
遂後乃得證大乘之果,
利樂無窮故衣珠為喻。
一直以來,最重要的那顆寶珠就貼近我們的身,只是為無明所遮蓋,不知自己身上就擁有這顆寶珠。這麼多天的時間,講珠、念珠,希望能用上這顆珠;我們若疏忽、放棄這顆寶珠,無明就會不斷覆蓋我們的身心見解,煩惱纏身,這種人生真的是苦不堪!
我們應該要很相信,不僅天地之間的大乾坤含藏著這顆寶珠,我們的小乾坤也不離開這顆寶珠;縮小來說,叫做寶珠,擴大來說就是我們的真如,再擴大些,天地萬物無不含著這顆寶珠。舉凡道理,物理、生理、心理,普遍都有這顆寶珠存在,此中含意,法就在我們的心中。
過去不知道,「後因以如來方便開示」,兩千多年前,釋迦牟尼佛將他的觀念思想,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,融會貫通在他的法性覺海裡,隨時觀機逗教,時機到了,就說這樣的法。
佛陀生生世世乘如是法而來人間,因緣成熟了,希望人人皆能成佛;卻是人人心覆無明,佛陀不得不用方便教法開示。經過四十多年了,佛陀說《法華經》,表達願意為他們授記,最大的心願就是要讓大家堅定信心,未來絕對能成佛。
不只〈五百弟子受記品〉,接著還有〈授學無學人記品〉,可見這段受記品是多麼重要。如今,五百弟子已經覺悟了,原來是自己愚鈍,佛陀用一顆寶珠作譬喻,早就繫在我們身上了。
「五時八教」裡有頓、漸,漸教就是慢慢來,隨你的根機說適合你聽的法,頓教則是我這樣說,你聽到了,了解了,你願意這樣做,這就是頓教。但是,能夠接受頓教的菩薩,也是過去生中不斷接受法,接受得很成熟,信根很深,現在就在那個境界去發揮他的良能。
這就是倒駕慈航,是有使命來的,絕不是受苦來的。現在五百弟子受記了,未來他們生生世世,說不定就輾轉在那個最苦的地方,就如非洲慈濟志工一樣,願意去付出。這就是過去的緣,一直延續到現在,他們已經受記度眾生了。
「遂後乃得證大乘之果」。這是過去慢慢地滋潤,一直到現在,都還在修行中。他們已經行大乘法了,而且做得很歡喜,「利樂無窮故衣珠為喻」。付出的人歡喜,被幫助的人更歡喜,這是我們要讚歎他們的地方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