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2016041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60集
衣內自有無價寶珠,
何為衣食乃至如是,
其人得珠受用無極。
二乘之人昔於大通佛所,
曾下大乘之種。
這位醉臥不醒的人,即使朋友將價值連城的寶珠繫入他的衣裡,卻仍一無所知。為求一個衣食,穿得暖、吃得飽,經過很長久的時間,生活過得輾轉艱辛;這種流浪不定的人生,可說十分狼狽。
這是五百比丘得佛授記,大家十分歡喜,來到佛前懺悔,過去很長時間聽佛說法,就是缺少信心,沒有勇氣、沒有毅力,只想獨善其身,不要再與人攀緣。
佛陀成佛之後,十二年講《阿含經》,完全說「苦集滅道」的道理,大家將法聽進去了,了解一切無不都是因,無不都是緣,無不都是業。佛陀看到人人的因緣差不多都靠近了,就繼續講「方等」。
《方等經》是從小教慢慢要進入大乘法。「一切有為法」,人為所造作的,「如夢幻泡影」,到頭來什麼都沒有,但念無常。大家對這個法好像知道,又好像不了解,到底「無常幻化」所指為何?
佛陀接著用二十二年的時間講演《般若經》。「般若」就是智慧,要開啟大家的智慧,從有的東西,分析到最後完全歸於空;「有」將它分析到「沒有」,一切皆空。大家了解了,所以煩惱、無明都不要執著,都將它放下了;這樣,我不就得到究竟的大法?
佛陀知道時間差不多了,說法為之一轉,說《妙法蓮華經》,就是會三乘歸一乘。過去的小教,包括十二因緣、方等、般若,中根器的人已經了解了,天地萬物幻化無常,道理一切歸空,這算中乘。
現在佛陀要轉入大乘,要從偏空的執著將他輔導過來,讓他知道天地宇宙萬物無不皆是空法;但是空法的理中,含著你看不到的真理。真空,但是妙有,這個妙有回歸真空,沒有煩惱障礙,但是有永恆的妙有存在,這是大法,也就是真如本性,譬喻那顆明珠。明明人人身上都有這顆寶珠,卻一直在糊塗中,還是求生艱難。
其實在無量劫前,大通智勝十六王子的時代,就已經為他們說大法了,卻是生生世世又流轉在人間。所以,送給他寶珠的人再次會遇,看到他還是這麼狼狽。到最後,佛陀不得不用苦切呵斥:「我明明給你珍貴的寶珠,貿易就可以謀生,為什麼你還是如此狼狽不爭氣,還是繼續在流浪?」
這訶責,是譬喻諸佛菩薩在人間教化,時時都給你大法,但你還是一樣,分段生死,重新再來,又是流浪在三界中。所以「開顯佛性,如從衣下,指出明珠」,指出在這襲柔和忍辱衣裡,就有我們真實的佛性。
五百聲聞弟子就說,我們聽法了解了,人人本具佛性。我相信了,就像貧人得寶一樣。原來我是富有財物的人,所以未來無數生世,就是要入人群去累積功德法財。只要我願意去付出,其實我也能累積很多功德;因緣成熟,所有道理,我全都能體會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