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40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52集
應緣去來當行,隨機弘法化他,
一實相真如智,衣繫寶珠不知,
慚愧忍辱,能遮醜恚及防外惡。
五百弟子得佛授記,大家都很歡喜。對過去守在小乘獨善其身,浪費很多光陰,自己也生出慚愧、懺悔的心,來到佛前懺悔,也提出譬喻:如一位酒醉的人,來到親友家倒頭便睡,睡得迷茫。
親友要離開了,將寶珠繫在他的衣服裡,希望他醒來後,有富足可利用的物資。孰料這位酒醉的人,並不知道自己身上繫有一顆寶珠;這是五百比丘自己提出的譬喻。
「應緣去來當行,隨機弘法化他」,菩薩應人間所需要,來去自如,只為了一大因緣而來人間,要入人群中去,在苦難人群中付出。世間所需求,要穿得暖、吃得飽、住得安穩;眾生生活辛苦,就用世間的財物去幫助。
佛陀的教化就是要啟發人人的愛心,要會合愛的力量,應眾生所需要,來來回回在人群中,「隨機弘法化他」,隨機教化。在這個地方無論待多久時間,自然法則,因緣完成,就是再去、再來;來這個地方,去那個地方,來去自如。
現在的人間也是一樣,南非的菩薩跨國到史瓦濟蘭,到莫三比克、辛巴威、賴索托、波札那,每一次去都是因緣成熟。到了當地,有新的緣產生,也有很微弱的舊緣消失了,同樣是增增減減,不過增的多、減的少。增加菩薩的種子,苦難人就有機會得救。
他們「去來當行」,時間到了,大家集合再去,經過幾天的時間,看到當地善緣得以增長,苦難人可以得救,因緣完成,又回來了,就是菩薩隨機弘法化他。
諸佛菩薩生生世世來回人間,同樣應緣去來當行,同樣隨機弘法化他。不論怎樣的來去,應用的就是一實相,也就是一實乘法,就是教菩薩法。
人間離不開苦、集、滅、道,離不開苦集來的因緣,既然苦集因緣這麼多,必得教導他們如何用開闊的愛心去幫助人,心靈的財富滿滿,就是「一實相真如智」,啟發人人真如本性的愛,就是真如智。
「衣繫寶珠不知」,人人身上都有一顆寶珠,正如我們不知道人人本具真如本性,儘管聽法,卻不知道如何應用。學佛的人如此,何況沒有學佛的人。
「慚愧忍辱,能遮醜恚及防外惡」。知道自己身上有這顆真如寶珠,譬如我們出家修行,人人身著「柔和忍辱衣」,對人間事一定要忍,忍貪、忍瞋、忍癡、忍懷疑、忍驕慢。「柔和忍辱衣」能遮蓋醜恚及防外惡,能保護我們的真如本性,不受外面種種煩惱的惡念來擾亂,而做出錯誤的事情,這就是大乘法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