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4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51集
酒為毒藥、酒為毒水、酒為毒氣,
眾失之源,眾惡之本。
持律守戒,守精定性,慧命淨明。
喝酒過度的人,形態醉茫茫的,在很衝動、激動的情形下,所做的事情總是錯誤百出,而且對自己的身體也有損害。
每天早上聽志工早會,各家醫院的醫師所分享的個案,很多酒精中毒,對肝、肺、心臟及胃部,造成很大的傷害。倘若酒精中毒更深,迷失了心智就很可怕了。
世間有多少人,因為喝酒耽誤他一生,也因為酒,損害他的身體、破壞他的家庭,甚至做出種種危害社會的舉動。
在佛經教誡中,如是譬喻,「酒為毒藥,酒如毒水」,酒就是一股毒氣,喜歡喝酒的人,心智就會偏差,對身心的損害實在是很大;何況對自己的人格與家庭。只要肯戒酒,對自己的身心、家庭、社會都會有好處。
佛世時,在王舍城說法。國王常常帶著大臣來親近佛、聽經,聞法之後,漸漸法入心了。其中有位輔佐國王料理政事的輔相,法入心後,恪守五戒,再也没有酒色財氣的人間欲樂。當他的夫人得知丈夫是因為親近佛陀,聽佛說法,改變了他的人生觀;就此遷怒於佛。
有一天,輔相要恭請佛來家中受供。這位夫人認為機會難逢,就在飲食中下毒。佛陀知道後,微微一笑,向輔相及大眾說:「世間的三毒比這份有毒的食物還更毒,我都能將它消除掉,何況區區一份毒食,又怎能傷到我的身呢?」
世間的三毒,就是貪、瞋、癡。男女之間貪著在情欲難斷,才會起這分毒心;遷怒於佛,這是瞋;這一念無明就叫做癡。
「眾失之源,眾惡之本」,我們一念偏差,就是眾惡之本,造成的過失,其源頭就如酒醉的人。如醉如癡的無明,就會生出惡念,不斷複製無明。我們若肯下定決心,即便中毒很深,只要一念心願意戒,忍得過,同樣可以恢復清醒的意識與健康的身體。
在慈濟團體中,也曾有過酒醉的人生。因為一念覺悟了,加上周圍善友的陪伴,讓他戒酒成功,現在入人群,已是結善緣、護正法的慈誠,且是聞法、說法、傳法的人。
戒酒之後,就是「持律守戒」,不再犯規了,尤其是「守精定性」。不只守戒、守律,又很精勤,專心一志,將這心性定下來。這種人間菩薩,佛心師志銘刻不忘,這種使命感。時間總在「慧命淨明」中,每天聽法,每天身體力行,這樣的人間菩薩也不少。將醉茫茫的人生,變成謹守清淨戒,日日都像甘露入心,用法滋養慧命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