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》靜思惟修 入淨菩提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01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05集

入禪思門,靜思惟觀眾生機;
入智慧門,以智慧照了義理;
入總持門,諸惡不生持善法;
入辯才門,一切法辯說無礙。

《法華經》從〈序品〉一路過來,現在〈化城喻品〉也結束了,正是我們要好好深思的時刻。佛陀說法,前後次序,很用心地向我們叮嚀交代,希望大地眾生都能覺悟,直到與佛平等的境界。

「華嚴」是佛陀的心地風光,「法華」則是從「阿含」、「方等」、「般若」轉入「法華」。花就是果,用此向我們譬喻這個果也是花的開頭,花與果是並生。所以,《妙法蓮華經》譬喻回歸如來的本性,一段一段地誘導,讓我們從懵懂的心看到一道曙光,知道路要這樣走。

佛講完《無量義經》後放光現瑞,要引起大家的注意,〈序品〉正是引導我們入「法華」的門徑。要入「法華」的境界,要先入「禪思門」。我們的思惟要正確,才能觀眾生機。

我們要入「禪思門」的法門來。「禪」就是正思惟,我們的思想、觀念不要偏差,還要正知、正見、正思惟,在日常生活中落實。佛法要入世間法,得經過中間的菩薩法,菩薩法就在佛法與世間法之間。

我們要引導眾生為這個時代的人類去付出、行菩薩道,就要「靜思惟觀眾生機」,還要入「智慧門」。智慧門要開,就要行菩薩道以現出我們的智慧光明。
智慧光明能照了義理,就是佛法的真諦。對小根機的小乘就用小法逗教;中乘中根機,則用中乘的教理來引導;大乘大根機,用大法一點即通,智慧明了,發「四無量心」、立弘誓願,入人群中。有多大的智慧,我們修行就能開多大的路。

智慧能夠照了義理,就入「總持門」。「總持門」就是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,所有的法都要了解。眾生芸芸,多是起心動念,無明不斷,煩惱複製,控制不住而造下惡業。在這個大時代,我們要明大是非,對的要趕緊把握,及時做就對了;不對的要趕緊遠離。

這些法都了解之後,就「入辯才門」,能得「四無礙」辯才,也就是「四無礙智」。我們對法、對義理,說法很歡喜,自能「一切法辯說無礙」。

所以,我們要用靜思惟觀眾生根機,現代人的教育、人心觀念,我們要很清楚的思惟。道理若很清楚印入我們的心,世間法、佛法會合起來,就不會再受無明眾生的煩惱,困擾我們的心。

佛陀所說的教法,我們人人要有共識,還要身體力行投入,自然人與人之間就能互相勉勵。持一切善,斷一切惡,人、事、物的見解多了,對一切法就辯才無礙了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